
眷村實驗室以「實驗」為核心,透過不同領域、不同方法或是行動,除了探詢眷村跨域的可能性之外,也期望眷村能因實驗室的各種嘗試,突破舊有巢臼、打破眷村既定印象、撕除眷村標籤與符號,眷村資源中心企圖藉由眷村實驗室開展更多過往不被討論或是被忽略掉的面向,縮小「村裡村外」的距離。

【2022-花蓮場】走到現場:「當教育遇見真實:談文化延續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2017年起教育部試辦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端陸續加深與地方連結,透過地方串連、田野調查、社區營造、民眾參與、地方創生等各種方式,試圖使大學教育走出象牙塔,運用專業讓學生有機會在真實社會中實踐。藉由實地的深入觀察、研究、溝通及互動,並嘗試提出適合的方案,讓學校及師生有機會與地方合作共好。
然而從大學教育端,我們可以如何參與眷村文化保存的現況?如何透過大學教育的專業素養,運用專業替當代眷村的保存與活化尋找一條不同以往的道路?又或者是說,在眷村文化保存的議題中,大學教育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2022-雲林場】走到現場:「當人們再次移入:續寫眷村場域的未來性」
全台軍眷村目前共有50處保存下來,當中不包含警公教職眷舍。
在各地眷村開始修復、活化,大面積眷村空間保存的過程中,我們期待過去提供眷屬居住的眷村,在不去脈絡的狀態下,是否在當代能透過不同的轉譯方式轉變成新的可能性,為地方注入新的活水。
例如:我們期望修復後的眷村空間為地方生活提供什麼樣的想像?是眷村文化文創/文化園區?還是賦予其社會責任,透過不同意義的空間進駐與地方議題串連?又或是如何在眷村保存與活化的過程中將不同社群、群體意見納入,以及如何讓文化場域與教育作連結?等等。希望能透過此場討論,開展出更多眷村空間活化的可能性。

【2022-台南場】走到現場:「當文化走進教室:談轉譯的方法與多元應用」
108課綱開始執行後,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們,開始積極投入將地方文史帶入課程當中,期望能夠透過學生求學的過程,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然而,為了使龐雜的地方文史、田野資料及素材能夠進入到教育現場讓第一線的老師們運用,中間的「轉譯」銜接則極為重要。
故此次實驗室我們希望透過現場教師與文化工作者的對談,討論教育現場狀態及合作方法,以及如何將轉譯後的地方文化資料導入課程,讓第一線老師們可以快速理解,也能引起學生興趣與共鳴。

【2022-台北場】走到現場:「當眷村成為藝術進駐載體」
鑒於全台眷村相關園區修繕完成後,逐步推動相關藝術駐村計畫(例如: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空軍三重一村、桃園市眷村鐵三角保存計畫、臺中市清水區眷村文化園區、雲林縣建國眷村藝術入村實驗計畫、高雄市樂群村駐村計畫…等等),期望透過藝術家進駐的方式,重新詮釋過去的眷村文化。
然而,我們想問的是,眷村空間的藝術駐村與其他藝術空間駐村有何不同?究竟眷村這個容器吸納藝術家到底希望藝術家發展什麼?發展眷村空間的藝術駐村的目的又是希望什麼樣的的擾動與連結,期待建立什麼樣的高度?

【2021-線上】 人、空間與土地:從都市計畫看眷村發展與周遭關係
至今意識形態、族群認同及省籍、世代認同議題,一直是阻絕外部與眷村的一道牆。但事實上,在現今逐從早期台灣傳統聚落空間、日本時代市區改正,到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眷村的建置等,從文化地理學及都市計畫的角度來看,政府政策的落實,都會直接影響地方紋理、空間及文化等等的發展。除了都市空間的影響,也因為族群、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等,改變了原有地方的紋理。故此次希望從文化地理學及都市計畫來討論眷村與地方的影響與發展。

【演化論】2021全國眷村博覽會-線上交流會
本中心將於成立一周年之際建構一個交流平台,邀請全台10個眷村先進、協會夥伴、政府委外團隊等,透過不同面向且「由下而上」提供讓大家一個發聲管道,共同討論、了解甚或是借鏡其他各地眷村「修復、活化」計畫,並且也聊聊現階段各方認為的眷村修復與活化是什麼、各自面臨了什麼樣的瓶頸?而,當代眷村又會是怎麼樣的景象呢?希望能藉由此次交流,作為開啟「當代眷村」的敲門磚。。

【2021-線上】 我們是誰:外省族群世代的感性與理性
至今意識形態、族群認同及省籍、世代認同議題,一直是阻絕外部與眷村的一道牆。但事實上,在現今逐步開放及多元化的社會中,省籍問題已不是新世代的考量。希望藉由此議題來聊聊臺灣族群關係與世代認同的觀察與轉變。

【2021-線上】 白色與離散:略論那段時間消失的人們
「白色記憶」一直以來總會被認為是挑動族群緊張、大家盡可能避而不談的議題。但實際上,現今研究可以確定的是,當中約有高達45%的政治犯卻是外省人士。故希望在這樣跨族群與世代的議題上,讓更多人「放下族群歧見與標籤,共同面對歷史」。

【2021-線上】 重重的歷史輕輕的讀:在漫畫中看見意識形態的和解
漫畫是一種載體,揉合真實與虛幻所建構的世界觀。
漫畫家透過世界觀、時代背景、實虛交織的故事、不同立場的角色等設定,以真實世界中的文化以及富有重量的歷史文本故事為基礎,提供讀者不同視角的觀點。試圖透過漫畫作為文化轉譯的載體,尋求彼此在不同層面上的相互理解、體諒或認識。最終,盼能為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找到一個溫柔的出口。

【2021-台北場】 滲透與啟蒙-搖滾樂在戒嚴臺灣
過往眷村相關活動總會播放民歌,從臺灣音樂文化發展脈絡來看,與當時外省青年有著緊密的關係。本次實驗室期盼透過「臺灣搖滾樂史」的爬梳,打開眷村的竹籬笆,讓更多當代的青年認識到臺灣文化、政治等發展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眷村文化的多元性。

【2020-台中場】 眷村feat.性別
「性別平等」為現代社會極力實現、向望的普世價值!一路走來,有許多性別工作者投入議題,努力的爭取在各情境中的平等。目的就是消彌更多歧視與尊重不同的個體,讓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活得更舒服自在。回首眷村,人們對於眷村第一印象是非常陽剛的,直覺總會想到軍人眷村。但是仔細窺探,撐起眷村大大小小生活的卻是來自不同族裔的女性。往往談起眷村美食的時刻,人們才會想起眷村的媽媽。這次我們會從性別、從不同視角,乃至於打破以往的認知來看見別於以往的眷村樣貌。來吧!一起來討論眷村與性別議題的過去及未來的發展!

【2020-高雄場】 眷村feat.信仰
我們知道,一個地方的發展,信仰是眾人的精神寄託那你知道眷村因為是不同族群匯聚的地方,他們有些什麼信仰呢?以及,為什麼會是信仰那些他們所信仰的呢?又或是其實…可能是無神論者?來吧!共同來重溫、想像眷村與信仰的過去及未來的可能性!

【2020-台東場】 眷村feat.海
如果想到眷村與海洋,大家直覺會想到海軍吧!如海光、明德等。不過除了大家知道的海軍以外,其實有些眷村也跟海洋有著一些關係喔!像是漁山、中漁、漁師新村等許多眷村,都是跟海洋有關的眷村。他們可能在碼頭擔任碼頭工人;可能出海捕魚…或許…還內建海洋的性格!來吧!共同來重溫、想像眷村與海的過去及未來的可能性!

【2020-台北場】 眷村feat.農
你曾想過眷村跟農有什麼關係嗎?其實有些眷村與農是有連結的喔!有坐落於農村,眷戶兼種菜、養牲畜的眷村,也有與農試所比鄰的眷村、在山城裡從事農事、畜牧的眷村等。而這些眷村大多都是跟環境、歷史脈絡以及國土政策有關係,與滋養大地的土壤息息相關。來吧!共同來重溫、想像眷村與農的過去及未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