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滲透與啟蒙-搖滾樂在戒嚴臺灣【台北場】

『「跨世代、跨族群」有共感的議題 』

延續去年眷村實驗室跨領域論壇,今年主軸將放在「跨世代、跨族群」有共感的議題來討論,希望從歷史、脈絡及文化場景切入,企圖模糊掉既定印象的標籤、並從中突破舊有巢臼。其目的在於拓展更多不同生活背景、專業領域以及年齡層的共鳴,創造對話的機會及場域。讓更多人了解到眷村的樣貌則不再平面,反而是多元且立體的。

「 rock ‘n’ roll 」

過往眷村相關活動總會播放民歌,從臺灣音樂文化發展脈絡來看,與當時外省青年有著緊密的關係。本次實驗室期盼透過「臺灣搖滾樂史」的爬梳,打開眷村的竹籬笆,讓更多當代的青年認識到臺灣文化、政治等發展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眷村文化的多元性。

此次對談,我們邀請到 《我們的搖滾樂》作者、借CD版主-熊一蘋先生,來從他的論文(熱門、搖滾到民歌——臺灣青年的音樂世界(1950’s-1970’s))、出版(我們的搖滾樂)切入,聊聊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搖滾樂發展脈絡,以至於慢慢影響至現今臺灣百花齊放的音樂產業。與談人則邀請到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劃、地下社會創辦人之一 、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何東洪老師。希望藉由何老師的真實參與臺灣當時音樂發展場景樣貌的經驗,以及從社會學角度切入觀察當時社會的樣貌,來補足我們對於臺灣搖滾樂發展的認識。

當代青年其實對於眷村的印象是很薄弱的。如同活動一開始,短講人就提到自身是鳳山長大,對於座落在鳳山的黃埔新村,唯一的印象就是長長的牆,入口不大,但進去卻是一大片,但裡面有什麼他並不知道。而是直到看了王偉忠的拍攝的《光陰的故事》,才對眷村有新的認識。

這些東西在那個年代並不是文獻,而是娛樂。所以是散亂的,被隱藏在各種你不會想到的地方。

起初做此研究(台灣的搖滾樂)其實是誤打誤撞,講者表示,起初是因為自己很喜歡聽團,零九年開始接觸到台灣的樂團,當時還在高雄。之後上了大學來台北之後一路聽到現在,大概是從以前地下樂團的時期的最末幾年,到現在的獨立音樂,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在聽團、一直在接觸台灣的樂團文化,連帶接觸到「搖滾樂」,也就是今天的主題。
當時除了聽團之外,還想更加瞭解說 「 搖滾樂到底是什麼 ? 背後有什麼意義 ? 除了音樂跟娛樂外 ? 還有什麼內涵 ? 等 」 ,於是開始讀很多的書。當讀了很多書的時候,就會讀到很多關於 「 時代的噪音、聲音與憤怒等 」 ,搖滾樂在各地掀起各式各樣的東西,越讀越多之後,就冒出個疑惑說:那台灣呢?
為什麼讀到的所有的書都會告訴我們,搖滾樂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什麼事情,反而因為生活在台灣這個地方的我們,很不能夠建立與搖滾樂的連結。 並沒有要說過去的研究如何不足、不好或做不夠多,他認為就是一個時代的進程。
從我們上一代的知識份子告訴我們說西方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到了我這一代的知識份子,我們其實更加的跟台灣本土黏合在一起,我們知道西方世界發生這樣的事情, 「 那台灣呢?台灣有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 ? 台灣有沒有因為搖滾樂而改變了什麼事情 ?

於是講者的碩士論文就想寫與樂團有關的主題。可是在翻找文獻的過程中卻發現,台灣過去沒有人去做一本台灣樂團史或者是台灣搖滾史,這樣一本為了深度的研究而做的一本前行整理的著作。
但當確定研究題目、並在蒐集研究資料的過程中,其實挖掘出非常多介紹1950年代、1960年代那些被稱為熱門音樂、熱門合唱團等時期的音樂人的影像訪談紀錄、過去音樂雜誌的紀錄介紹。不過那些紀錄並沒有被做一個統整,把它做一個比較有脈絡化的介紹。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東西在那個年代並不是文獻,而是娛樂。所以是散亂的,被隱藏在各種你不會想到的地方。最後講者在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就決定由他來做。

「外省青年的啟蒙與搖滾樂的滲透

在早期,台灣的搖滾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搖滾就是羅大佑帶起的「黑色旋風1」。如果再繼續往前找,會發現其實民歌在早期也被稱作搖滾樂,我們現在稱音樂風格是民謠的音樂叫「民歌」,但在70年代,他們會指著這些民謠歌曲說這是個「搖滾樂」。為什麼呢?這跟當時引進來的「思想及精神」有關。

1950年代、1960年代熱門音樂時期,甚至1950年代熱門音樂剛在美國的排行榜出現,貓王剛開始登上排行榜,台灣就已經有一些非常酷的小孩子在聽這些音樂,而且幾乎是沒有時差的跟上了美國,並且在流傳了。當講者在深入翻找資料後發現,當時在台灣,各種文藝政策很嚴格,例如台語歌的禁歌史。但是非常奇怪,為什麼英文歌、西洋搖滾樂好像沒有經過這段歷程,都說5-60年代就聽歌、組團,似乎沒有特別提到受到任何打壓等等。

在講者投入研究後發現,其實搖滾樂傳到台灣的這段歷程非常接近「滲透」,也就是我們的題目:「啟蒙與滲透」。它是透過一個鑽縫隙的方式來去慢慢地進入到台灣社會,逐漸發展至今天這個樣子。之所以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滲透進來,並不是透過一個知名音樂人宣傳、推廣,反而是當時的「外省青少年」,也是此次分享的主要對象。

《今天畫刊2》在1968年10月出版中,有專欄介紹1956-1968年台灣熱門音樂發展史,其中有介紹當時流行的合唱團成員的年紀、專長、嗜好、綽號等個人資訊,甚至還有提到成員的「籍貫」而我們從籍貫一看,就能發現所有成員的籍貫都是外省籍,僅有極少數為本省青少年。這也是我抓到的一個關鍵。

「從海派歌曲到熱門音樂 」

1945-1949年,那時有許多外省人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而當時流行的音樂就是所謂的《海派歌曲》,例如:白光的《魂縈舊夢》,或是周璇的《夜上海》、《何日君再來》 等…這類都會繁華風格。而這些歌曲在那時戰亂流離的時期之所以紅,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緬懷、撫慰的氛圍,透過這些音樂去撫慰他們流離的創傷,以及對於中國家鄉的情緒寄託。

然而,1950年代在外省族群間流行的海派歌曲,大家認為十幾歲的青少年會喜歡這樣的音樂嗎?他們的人才正要開始,又有什麼好緬懷的呢?以及當時外省青少年沒有選擇海派音樂,反而是選擇在美國的搖滾樂呢?講者認為可以分很多面向說明。例如:美國文化在當時所帶有的強勢象徵地位

劉恕3(亞瑟)是我找到在1950年代初期透過報紙副刊、藝文欄、廣播,與當時居住在台灣的人推廣當時歐美的流行西洋歌曲。在《2015青春旋律-西洋流行音樂演唱會4》一書中劉恕提到:1948來到台灣,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當時的臺灣可以說是仍未開發的鄉土,音樂的領域極其貧乏。…」大家如果去找當時因戰爭來台的外省族群,都會說台灣當時文化貧瘠,是文化沙漠、貧瘠的土地、什麼都沒有等。但作為一位本省人,我認為並不全然是。然而這其實跟當時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很有關係。當時的國民政府刻意的將台灣塑造成一個空白、一片荒地,什麼都沒有,這代什麼?這代表可以在這裡開發一個全新的東西,開發一個全新的東西要做什麼?當然是要反攻大陸,所以要在台灣找出一個新的中國的音樂,進而再反攻之後把它輸入回去中國大陸,藉此形塑出一個象徵意義。

在美援時期裡,國民黨與美軍互動越來越密切,美國文化因此不斷輸入進臺灣,也就讓當時的台灣人嚮往美國文化。而亞瑟就是當時熱門音樂的先鋒者,並且推廣這樣的音樂。而在當時1950年代廣播、電視可能還相較少,最有可能接觸到的就是電影-搖滾樂電影,例如- 《Rock Around The Clock5 》。而裡頭許多舞會、派對、青少年文化,也伴隨著搖滾樂電影衝擊到當時臺灣青年的心中,甚至在當時還引發某些爭議。那既然有這樣的爭議,又為什麼還是可以透過外省青年這樣的族群順利帶起整個搖滾樂的推展呢?

「戒嚴下的搖滾樂先鋒者-外省青年以及他的特權」

在《2015青春旋律-西洋流行音樂演唱會》一書中劉恕也提到: 年輕時候花了很多時間聽收音機,也因次他發現了一家從澳洲傳來的澳洲廣播電臺,從節目中聽到許多暢銷歌曲,甚至不久後也發現菲律賓電臺等等。講者提到,他上馬世芳老師耳朵借我的節目時,馬老師提到當時一台收的到短播的收音機其價格不斐,也因為家庭背景關係(資源及社經地位),讓劉恕能在大學時期就曾在聯合報刊載文章,畢業後更進入電臺播當時沒人敢播的西洋音樂節目。

為什麼這些當時的外省青年常常都會是打破慣例的先鋒者呢?除了劉恕外,例如:李建復6是民歌手第一位上電視節目、陶大偉7組了台灣第一個流行樂團「雷蒙樂團」等等。其實透過去查他們的父親是誰,在台灣搖滾樂的歷史中,尤其在70年代以前,經常可以發現這些外省青年的父親都是具有影響力的政府高官或將官。也因為如此,當時的文藝政策與家庭之間的界線很容易被混淆在一起,講者在舉一個例子,金祖齡曾表示,當時他們籌辦演唱會還沒有售票,而是送票,主要以宣傳推廣為主,而那時很常有省政府等各個公家單位會打電話去要票。而這些要票想去看的人有可能會是省政府的長官嗎?講者認為不是,而是這些長官家裡就有一個喜愛搖滾樂的青年。講者則將此現象稱之為「特權」。也就是說,當時有一部份外省青少年由於家庭的關係,代理其家長的權責,而這個權責不一定是要不要主動使用,而是在當時政治的裙帶關係下,許多人知道這些青年的父親是誰,就有可能為其開些後門方便做事。所以特權在講者觀察下,是與生俱來且避不掉的。而這些特權的確在當時搖滾樂可能受到阻礙或管制時,成為了重要的突破口。當突破口打開時,資源也就接踵而來,也帶領當時更多青年投入,並且開啟了台灣搖滾樂的發展。而這些一連串的開展,都與外省青少年的「特權」有很大的關係。這部分也可以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8》這部電影裏頭看見。

「70年代搖滾樂的啟蒙:從西餐廳轉入學院」

搖滾樂的滲透是從1960年代由外省青年開始,而搖滾樂的「啟蒙」則是要從1970年代談起。當時熱門音樂沒有真正進入到電視這個媒體,而是轉入西餐廳、夜總會等灰色地帶的空間,也是後來為什麼搖滾樂會沾染到所謂「地下」的色彩。而與此同時,因60年代美國的搖滾樂精神以及次文化崛起,70年代許多旅美人士回國,如余光中等人,搖滾樂、熱門音樂才開始進入學院裡談,也讓搖滾樂開展至新的階段。

「陽光合唱團9

來自臺灣臺南的陽光合唱團,何東洪老師特別提到他的研究,並接著說當時大家在爭奪搶演唱會的票時,這群來自台南的樂團是被歧視的。原因是大家認為本省的小孩子怎麼會玩搖滾樂,怎麼可能會玩西洋的玩意兒,所以陽光合唱團在彈奏樂器的技術上就盡量要比台北的還要好。所以有一次在台北表演,當主持人說來自臺灣的陽光合唱團時,台下就開始噓聲四起,結果當音樂一下,他們把當時流行的衝浪吉他表演得淋漓盡致,也就讓台下觀眾嚇呆了,於是就有南陽光、北雷蒙的名聲出來。

「熱門音樂的現場性」

搖滾音樂為什麼在戰後會造成那麼多西方的青少年仿效?何老師認為第一它是商業,第二它是身體化的東西,第三它是都市化的東西。但同時期將搖滾樂帶進臺灣,其實同步卻也不同步,原因在於,當時台灣正處在威權統治時期。因此它會產生一些在地的變形,而這個變形的結果就是我們熱門音樂場景的樣貌。但在當時台灣商業的體制之下,還不能接受這一群人,一方面是我們的唱片工業還沒有達到新興化,二方面是盜版很盛行。以至於熱門音樂變成是一種現場性的,(在臺灣)它不會是黑膠文化性的,而這件事在全世界裡臺灣是特殊的。所以在當時的臺灣,許多厲害的創作人因為盜版的關係,無法將自己的創作力展現在自己的創作裡,最後好的成就就是成為session player,例如陽光的吳盛智10、臺灣鼓王黃瑞豐11等。也是臺灣在民歌之前,熱門音樂場景的宿命。

而歷史發展的進程上有許多社會學所說的非預期性的效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某部分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恰恰好、剛剛好」這件事會發生,放在其他時間點並不會「恰恰好、剛剛好」。就剛好在那個Timing下,臺灣的搖滾樂、熱門音樂的發展,就恰好跟外省流離顛沛的二代結合,而這個結合的過程裡有很多因素,例如15年前台北的街景、唱片行、洋書店、喇叭褲、搖滾樂的節奏等,恰恰好符合他們某一種躁動。而這種躁動在臺灣產生了屬於戰後外省第一代的成就,但可惜的是就商業機制來說,他們無法靠這個維生,所以大部分有機會就出國了。

所以到了70年代中期,商業化、民主化下的民歌,才逐漸打破芥蒂,不是靠特權或出生,雖然民歌大部分還是外省人。因為在族群上的民主化過程還是有一個時間的進程,並不是那麼截然及快速的,有些特殊的因素,也因此造就臺灣第一代熱門音樂有那麼多外省人參與的原因。但不要忘記還有美國學校,例如張艾嘉,以及僑生。尤其僑生對台灣流行音樂影響很大,也牽涉到國民黨的政策等等,何老師認為這其實是一個社會性的眷村文化,它的邊界不像物理上的眷村那麼清楚。

最後何老師推薦大家看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以及楊德昌、侯孝賢的電影。

—————————————————————-

【眷村實驗室:滲透與啟蒙-搖滾樂在戒嚴臺灣 直播影片】

延伸閱讀:《我們的搖滾樂》
相關影音:耳朵借我:熊一蘋談《我們的搖滾樂》EP03與何東洪對談:戰後台灣流行音樂的「文化本土主義」與五度「翻土」與東洪對談【講座】搖滾眷村:60到80年代臺北的音樂場景

—————————————————————-

【1】放言:放.專題 / 戒嚴的台灣社會掀起「黑色旋風」:羅大佑
【2】鳴人堂: 過於喧囂的一九六八:台灣搖滾樂團與流行時尚元年-李志銘。文中有提到《今天畫刊 (Today Pictorial)》第十三期,1968年10月出版-1956-1968台灣熱門音樂發展史
【3】臺灣光華雜誌:美國傳奇又一章:劉恕手創廣播王國。劉恕父親劉竹舟曾任國大代表。
【4】青春旋律:西洋流行音樂演唱會 / 作者:余光 (2015/10)
【5】Youtube:Bill Haley & His Comets – Rock Around The Clock。《Rock Around The Clock》 (1955) ,由Fred F. Sears執導、David Lynch與Bill Haley主演,(中譯晝夜搖滾)。何東洪老師補充說,當時這部片在英國上映時,許多青年還拆了戲院的椅子,由此也可以理解到那個躁動。(何老師同時也提到1995年美國樂團Pearl Jam來台在國際會議中心,也引起底下樂迷躁動的事件,並說明青年追求躁動是不分年代)
【6】李建復:民歌手,現任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會長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其父親李模曾任蔣經國政府時代教務部政務次長、經濟部政務次長。
【7】陶大偉:臺灣已故著名歌手、演員、電視節目製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音樂人陶喆父親。曾組了台灣第一個流行樂團「雷蒙樂團」,其父親陶一珊曾任台灣省政府警務處處長兼任警察學校校長等。
【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由楊德昌執導。
【9】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陽光合唱團
【10】吳盛智:客家人,「陽光合唱團」吉他手及主唱,於 1983 年 12 月 15 日 不幸發生車禍得年 39 歲。
【11】黃瑞豐:臺灣鼓王,第31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位置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 電話號碼 (03) 329-1588 電子郵件 mkvrc.2020@gmail.com 小時 開館日:每週二到週日09:30-12:00、13: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