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意識形態、族群認同及省籍、世代認同議題,一直是阻絕外部與眷村的一道牆。但事實上,在現今逐步開放及多元化的社會中,省籍問題已不是新世代的考量。希望藉由此議題來聊聊臺灣族群關係與世代認同的觀察與轉變。
「外省族群的國家想像、民族認同、族群意識與世代轉變」
除了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外,在不同時期都有許多不同的國家、族裔來到這塊土地上。從荷治、西治、明鄭、清治、日治、戰後國民政府,甚至到現在有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移工、配偶到臺灣工作、生活,再再顯示我們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大家對於這塊土地的想像與認同也不一樣。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日本的統治,迎來中華民國政權。當時與國民政府一同來台的軍民共120萬人左右,當中有一半為國軍。因當時的政治、時局緊繃,以及各種不信任、威權及戒嚴的狀態下,造成了後續對彼此產生了極大的後果,包含省籍情結。
但在解嚴、戒嚴、總統直選、學運等等,在追求自由民主的狀態下,以及出生地在台灣,再加上各種不同族裔的聯姻,時下的青年開始對於國家想像及民族認同、族群意識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及轉變。
所以此次對談,我們特地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張寧珈小姐擔任短講人,以及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李廣均教授擔任與談人。希望透過寧珈小姐的碩士論文-《感性與理性:外省族群意識、民族認同與國家想像》當中的研究,並且從青年的視角來談,現今台灣所謂的「外省族群」到現在第三代、甚或是第四代,他們對於國家的想像與認同是否有不一樣的轉變與觀點,希望能透過他的分享與大家討論;另外,與談人李廣均老師除了長期投入眷村研究外,自己本身也是屏東警察眷村出生的眷二代,故,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談,讓大家可以了解現今族群的轉變。
—————————————————————-
【眷村實驗室:我們是誰:外省族群世代的感性與理性 直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