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史漫畫談眷村土地歷史轉譯

▎作者:李依倪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學系 碩士
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 專案經理
文化保溫瓶 創辦人

▎以雲林虎尾眷村為例

「虎尾眷村」位於雲林縣虎尾鎮,不論是虎尾鎮抑或是雲林縣皆位於一個中心中心地帶,然而在2006年因應眷改政策全村撤離後,成為了一處接近市區的大型廢墟場域,因過去虎尾眷村的軍事區域劃定與附近村落形成隔離感,許多虎尾居民並未真正進過、也未曾了解過眷村,在全村撤離成為廢墟後,許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虎尾有個眷村,包含1990年代出生的筆者,許多的未知與距離感在這塊眷村土地上掩蓋上一層神祕色彩。

▎虎尾眷村的多層歷史外衣

「虎尾眷村」全名為「虎尾建國眷村」,虎尾眷村一詞為眷村人常用的說法,反而較少使用「建國眷村」,因為全臺灣的空軍建國眷村繁多不易辨認,而虎尾眷村僅有一處便如此稱呼。虎尾眷村前身可大致分為三段歷史層次,一為清領時期的老農村聚落,老農村包含後壁寮、棋盤厝竹圍仔、吳厝三個農村,因應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對飛行員的需求而搬遷,搬遷後興建成為虎尾飛行場兵舍區域,提供虎尾海軍航空隊居住與訓練,原先的農村居民含淚離開,協助日軍在自己的老家興建兵舍,為了戰爭的軍人來到了虎尾。

二為成為虎尾海軍航空隊兵舍區後,許許多多日本軍官、飛官、練習生來到虎尾飛行場,可惜兵舍區僅興建完一年多,虎尾海軍航空隊因為戰爭局勢而解散,不久後日本也戰敗離開,由中華民國空軍接收兵舍成為眷村。

三為戰後成為空軍眷村的虎尾眷村,住進了二次世界大戰與日軍為敵的軍官與眷屬,隨著虎尾空軍基地的任務轉換,虎尾的天空從有訓練機到悄然無聲,虎尾眷村的軍官、飛官來來去去,虎尾眷村成為了一些人的臨時住所,更成為一些人後半輩子或一輩子的落腳地,直至眷村改建搬遷,虎尾眷村這塊土地彷彿再次洗牌。

每一段歷史猶如一層歷史外衣,一層層蓋在虎尾眷村的土地上,直至今日附近的居民、眷村的住戶各自講述著自己所熟悉的年代與故事。

▎跨越意識型態的保存運動

如果「文化歷史」只談年代、只談文獻,便希望大家重視與尊重,就太過度充斥著文化隔離感、衝突與說教的成分,然而從虎尾眷村的保存運動過程中,卻可見到從文史的各自角度看到「跨越意識形態」

虎尾眷村的文化保存源自於非眷村人的雲科通識中心劉老師以及當時為公務員的高丹華,劉老師發現後壁寮老農村因應二次世界大戰搬遷的故事作為開頭,最後由高丹華與過去搬遷的後壁寮居民後代號召文化保存運動,透過虎尾小孩陳小雅的漫畫創作將這段「虎尾眷村的前世」畫下來,再後來虎尾眷村人組成的協會組織進場保存,更後來地方青年團隊進入擾動,這是一場保存接力賽,由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各自帶著對歷史不同的認同,不斷的投入虎尾眷村這塊土地。

虎尾眷村的保存運動開端並非「眷村人」號召,而是一群「非眷村」的人從「虎尾眷村的前世-農村聚落搬遷」開始,非眷村人、老農村的後代以及眷村人對保存虎尾眷村付諸行動,其本身除了認知歷史的重要外,自身更是必須在日軍迫遷的記憶、二戰與日軍為敵等衝突史觀中,跨越意識型態的尊重與理解,最後選擇和解並付諸行動,否則又要如何放下眷村父輩「二戰時與日軍為敵,戰後卻住進日軍大本營的衝突感」,又該如何釋懷「日軍僅花了一年興建的兵舍卻成了眷村人一輩子的異鄉家」,但筆者認為當眷村人像自己提及在眷村遇到日本鬼子的靈異事件時,肯定不但釋懷了,更是接受這段衝突進而轉換為幽默。

▎媒介與轉譯的重要性

保存運動中的行動者,各自帶著對地方歷史與自身思辨的理解付諸行動,然而對一般、毫無接觸文史的社會大眾,較難以在看完史料、聽完口述後「產生連結與共鳴」,此時保存運動中的漫畫家「陳小雅」便發揮了極大的效果,陳小雅透過自身對文史的理解,加上合理的改編將看似有距離與「沉重」的文史「輕輕的談」,從有趣、好玩的角度將文史與背後意涵帶給社會大眾,進而產生連結與共鳴,這便是「文化轉譯」的重要性。

陳小雅投入虎尾眷村保存時,還是青澀的雲林科技大學學生,花費了大學四年的時間將虎尾眷村的第一本漫畫 《風中的黑籽菜》 完成,《風中的黑籽菜》 內容為後壁寮(今虎尾建國一村)居民因日軍而迫遷的故事,在非眷村人、老農村後代與眷村人的金錢支援下出版,從贊助者名單便可了解這是一本屬於地方的文史漫畫,轉眼間出版已過10年,既使後來離開雲林的陳小雅,仍心繫虎尾眷村陸續出版了 《我想守護的你》《四個初夏的藍天》 ,其兩本漫畫內容為大陸撤退來臺的眷一代、虎尾海軍航空隊的少年、眷村歲月的眷二代以及最後的眷村文化保存,將虎尾眷村的前世今生一口氣畫了出來。

其中的角色設定更是包含虎尾眷村不同時期的族群、人物與故事,可能是真實人物改編,也可能是多個真實人物的綜合體,包含後壁寮居民的老保正、神風特攻隊隊員高橋藤、美軍俘虜大衛、臺人慰安婦罔市子、臺人小廣以及眷村軍人徐宗良,看似後壁寮居民與日軍、日軍與美軍、日軍與臺人以及軍人與臺人等,各自有各自的衝突點,也因而構成了矛盾、多元的土地記憶,人物設定讓虎尾眷村在轉譯的過程中,用了不同的面向呈現給社會大眾,更讓社會大眾從輕輕的談讀,讀進了看似沉重卻多元與跨意識形態的文化內容、土地的記憶。

▎文史帶來的和解

從虎尾眷村的多元歷史、跨族群的保存運動以及最後的跨越意識形態的文化轉譯,無非提倡著一個議題-「從文史中得到意識形態的和解」,歷史上的相互和解在眷村的議題上更容易得到詮釋、轉譯與推廣。

從後壁寮農村搬遷的居民後代保存行動,他們保存著長輩與先人在土地上的記憶,更保存了當初迫遷他們的日軍歷史與毫無關聯的眷村歲月;從眷村人角度的保存運動,他們保存著與自己沒有連結的農村迫遷歷史與曾經父輩身為敵人的日軍歷史;最後非眷村人與農村聚落的後代的保存運動,甚至漫畫轉譯中,他們保存與尊重著這塊土地所認知的歷史,更因為從各種不同觀點「轉譯與詮釋」這些未曾經歷過的歷史,為文化資產的保存價值、眷村歷史的開拓性,得到了更全面的觀點與切入點,也為虎尾眷村的保存開展全新的文化定位與保存面向。

筆者最後認為陳小雅所繪製的眷村文史漫畫為過往的文史詮釋帶來新的影響,過去「歷史」的詮釋僅存在少數人身上,也因而與社會大眾產生距離感,但不論是文資或文史價值都建構在普世價值之上,就更該讓更多社會大眾理解與感同身受,此時釋出詮釋權便成為文化內容產業的重點,唯有越多人越多素材共同「轉譯」講故事,才有機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面向提供理解的可能性,進而達到因尊重而包容、因了解而愛惜的文資與文化保存。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位置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 電話號碼 (03) 329-1588 電子郵件 mkvrc.2020@gmail.com 小時 開館日:每週二到週日09:30-12:00、13: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