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眷村成為藝術進駐載體?」
鑒於全台眷村相關園區修繕完成後,逐步推動相關藝術駐村計畫(例如: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空軍三重一村、桃園市龜山區憲光二村藝術進駐計劃、桃園市中壢區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桃園市大溪區太武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臺中市清水區眷村文化園區、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藝術入村實驗計畫、高雄市岡山區樂群村駐村計畫…等等),期望透過藝術家進駐的方式,重新詮釋過去的眷村文化。
然而,我們想問的是,眷村空間的藝術駐村與其他藝術空間駐村有何不同?究竟眷村這個容器吸納藝術家到底希望藝術家發展什麼?發展眷村空間的藝術駐村的目的又是希望什麼樣的的擾動與連結,期待建立什麼樣的高度?



「藝術村?藝術進駐?藝術徵件?」
此場次的對談我們預計邀請到長期蹲點龜山眷村故事館的林家禾計畫主持人、新樂園藝術空間的張雅萍總監,以及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李曉雯總監,來與我們用不同面相聊聊藝術駐村現場。
透過三位專業的藝術背景,以及不同的單位、角色、切入點、經驗等,讓我們重新釐清藝術村與藝術進駐的差異性在哪裡?所謂的藝術徵件又是什麼意思?
主持人曉雯總監從各國的案例分享開始,先讓與會的民眾在有相同的認知基礎下瞭解所謂藝術村在其他國家的樣貌,並透過對2位與談講者提問、家禾及雅萍則各自說明彼此的經歷及差異,再藉由曉雯總監穿針引線的彙整,讓民眾能夠更深度的瞭解到藝術村的樣貌,同時也能清楚了解當眷村成為藝術進駐載體後,我們到底期望藝術家對於地方、社會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回應。

—————————————————————-
【眷村實驗室 / 走到現場:當眷村成為藝術進駐載體 直播影片】
延伸閱讀:
國藝會線上誌:從藝術駐村到全球藝動 / 蕭麗虹
藝術家駐村教戰守則 – 竹圍工作室
自由評論往:酸青週記》到處都是藝術家駐村,是在幹嘛?
非池中:全球災難共同體/ 線上駐村與創造力協作:後疫情的國際藝術駐村提案
03/27走到現場:當眷村成為藝術進駐載體【台北】 有 “ 1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