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起教育部試辦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端陸續加深與地方連結,透過地方串連、田野調查、社區營造、民眾參與、地方創生等各種方式,試圖使大學教育走出象牙塔,運用專業讓學生有機會在真實社會中實踐。藉由實地的深入觀察、研究、溝通及互動,並嘗試提出適合的方案,讓學校及師生有機會與地方合作共好。
然而從大學教育端,我們可以如何參與眷村文化保存的現況?如何透過大學教育的專業素養,運用專業替當代眷村的保存與活化尋找一條不同以往的道路?又或者是說,在眷村文化保存的議題中,大學教育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此場次的對談,我們邀請到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副教授,來與我們分享如何透過大學教育現場去引導學生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及眷村文化,第一線工作者則邀請憲光二村移民博物館營運中心郝秀慧專案人員,從身為眷村的駐地工作者的角度來分享,如何在過往的經驗中和大學不同學系的師生合作,並藉由不同的專業去實踐大學及地方的合作共好。
此場次我們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陳涵秀助理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劉為光副教授擔任共同主持人,希望藉由二位過往結合大學教育推廣眷村文化的相關經驗,來與我們用不同面相看見大學教育現場。





「在課程有限的時間內,如何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或是問出有深度的問題,是教學上一個重要課題」
主持人、共同主持人、郭俊麟老師以及憲光二村的郝秀慧女士都與談之間提到,在執行文化工作與教育工作銜接上,其實面臨到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搭配,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學生資源與機會,讓學生能夠藉由進入文化場域或是與文化工作者合作的方式去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
同時,此次對談也深入討論到,身為教育端的老師們在帶領學生進到文化場域時在思考的是什麼,以及面臨到的問題又是什麼;而在實作端的第一現場的文化工作者,對他們來說,老師及學生進到場域內與他們合作,則又會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及方法去面對教育推廣面的困難與期待。希望能透過此場次開展出更多教育及現場的合作機會,希望此次的討論能夠將彼此的落差拉近。

—————————————————————-
【眷村實驗室 / 當教育遇見真實:談文化延續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上) 直播影片】
【眷村實驗室 / 當教育遇見真實:談文化延續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下) 直播影片】
延伸閱讀: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台灣與日本大學「社會責任」政策之比較
走讀國家記憶庫 專訪郭俊麟教授1
走讀國家記憶庫 專訪郭俊麟教授2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介壽眷村走讀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大陳義胞1955
眷資中心專欄-〈學青眷潮進行式〉-鄭秀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