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雨祥
.森屾創作工作室 負責人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兼任講師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兼任講師
憲光二村對於筆者來說是陌生卻又熟悉的存在,初入憲光二村約莫是在2009年前後,當時大學時期的學長姊在此處繪製牆上的壁畫,因此得以在居民遷村後還可以進入此處,諾大的村子裡卻了無人煙,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有著一股無法言語的詭譎感,未曾想過,當再次踏入此處,已是10年之後的事情了。
近幾年在眷村保存與各項計畫的執行下,與中壢馬祖新村及大溪太武新村,並稱「桃園眷村鐵三角」的憲光二村也正式以新的定位「移民博物館」開始向前推行,並於2019年,開始第一期的修復工程,未來將會包涵周邊田野調查研究、展示教育與藝術展演空間、生活體驗以及微型商業等空間作為發展主軸,期許能打造出擁有多功能場域的博物館。
同年(2019年)初有幸在銘傳大學建築系梁銘剛老師的邀約之下,有機會帶領建築系的學生進到此處進行空間創作,也因為受到桃園市文化局與憲光二村工作站的支持與信任,讓這一系列的場域蔓延操作得以持續延續。有別於傳統在學校的紙上教學,我認為必須走出校園面對真實的場域與使用者,透過課程中帶領學生們進入憲光二村做各種媒材的採集,包含過去居民生活所遺留下的痕跡、空間場所建構的各種材料、乃至於占領既有房舍的植物,透過採集而獲得的各種訊息都成了我們重新認識憲光二村的途徑,學生們也因此能更深入的理解並掀開這存在於他們生活圈中卻又神秘的場所的面紗。
因為移民博物館的計畫需求,作為第一期整修重點的前三排房舍開始進行維護整修,原先的園區大門必須封閉,並將主要出入口與動線遷移至後方,這條臨時動線與原先進出憲光二村的方式截然不同,要進入參觀的民眾需要先沿著村子的外圍行進至後最後方的入口,也因為這個動作,讓入內參觀的民眾能透過這距離雖然不長的路徑上,在進入憲光二村前先得以一窺村子大半的樣貌,各式不同的屋型、居民曾經行走的巷弄、因應各種不同需求而衍生的增建空間,雖然已經人去樓空,但是透過建築中殘破的門縫與窗口依然可以隱約的窺視當時居民生活所遺留下的痕跡與記憶。
我們認為人去樓空的憲光二村需要用一種貼近當地的方式重新將民眾帶回這裡,而且需要將與它共同生活的周邊民眾用一種更緊密的方式再連結。於是我們開始了「反向式植入」的蔓延計畫,以憲光二村的存在與記憶作為載體,開始由周邊場域與居民的日常作為蔓延起點,由外而內的試著將在地民眾重新與憲光二村搭起連結,植入周邊民眾的行為需求、植入影響生活意識的元素,進而產生一種新的凝聚共識並得以蓄力再次以新的憲光二村為主體而向外發散。
回顧這幾年帶領學生進到憲光二村的空間創作大致能分為三個重點,包含了憲光二村邊界節點操作、憲光二村中公共場域的行為建構以及即將進行的移民博物館教育中心規劃施作。希望透過這幾項重點的操作將我們的空間劇本如同種子般的植入並發酵。
▎邊界中的節點串連
憲光二村與外部社區邊界上節點性質的探索與建構是我們前期的重點核心,作為建立在地居民與憲光二村新共識的起手式,我們試著在大同路138巷與明德路203巷這兩條憲光二村的邊界上建立多個不同性質的節點空間,藉由這些節點重新擾動在地居民與參觀遊客。
大同路138巷的兩側入口是進入憲光二村的必經之路,在138巷與大同路交叉口的節點上,因為空間狹小且為車行動線不利於停留,所以我們以垂直式的物件結合憲光元素做一指引創作,利用倒塌的磚牆、破損的木窗與鏽蝕的鐵窗,作為此入口節點創作的基底,將原本散落於村中的紅磚搗成碎塊狀,以環氧樹酯為黏著劑將其崁入在鐵窗中,隨著時間的變化環氧樹脂因受日照影響產生質變,表面的色彩開始泛黃,在視覺上與原本的二丁掛牆面逐漸融合,不彰顯的存在入口處,低調的指引著遊客憲光二村的所在之處。



早期眷村的房舍配置與巷道尺度,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隨處可聚的生活場景已經在如今的生活中逐漸消失。因爲憲光二村的遷村與封閉,原先存在於村中的公共性的活動行為,如今只能零散的出現在周圍的街道中,居民外出巧遇的閒話家常但又礙於佔據馬路的行駛動線被迫中斷或是不得不長話短說的場景每日都在上演。
因此在明德路203巷的佈局中,我們希望能開始建立各種聚集的可能,打造多處居民在不同時刻的聚集場所,從原本路邊的水泥石墩、樟樹下的小聚所與臨時入口的木平台都成了我們這一系列的操作重點。
在明德路203巷與明德路交叉口的基地環境有著明顯的高低落差,所以在道路邊界上有著水泥石墩來保障用路人的使用安全,我們利用這些石墩作為創作點位,以憲光二村的入口意象為主的同時又植入了民眾在此聚集的機會。隨著地形變化而改變高度的格柵牆面中崁入了幾座被拆下的鐵花窗,春夏時節當藤蔓植物佈滿整個格柵牆時,讓此空間裝置具有指向性的地將視覺引導至憲光二村的所在;並將每個獨立的石墩以鐵框架串連,在上方鋪設木頭座椅面,為附近居民創造一處停留的休憩座位區,每當接近黃昏時刻,總是可以見到此處坐著一群居住於附近阿婆們,坐在略高的坐位上雙腳微微離地,伴隨著來來往往的車輛,聊聊今日所發生的大小事,每日聚集於此似乎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里民活動中心位於明德路203巷中段,旁邊的空地是居民的勞動之處,他們在此耕作採收,獲得的農作物是他們生活中的禮物。原先透過廢棄物所圍塑的菜圃,我們將其重新規劃整理,美化菜圃單元並在路旁設置休憩的紅磚區與長椅,讓居民在勞動後得以在樹下喘息,也提供行走於此巷的用路人一個暫時駐足於此的可能,炎炎夏日感受樹下的一絲涼意。並將後方馬路旁的畸零地規劃成停車區,讓原先亂停放的汽車能夠有效率且規矩的停放,還給行走於此的居民一個舒適的用路環境。




在明德路203巷的末段的憲光二村臨時入口處,因為緊鄰村中的6號房舍,所以我們在大門的樣式選擇了橫拉與推拉兩種樣式的綜合樣式,可以因應不同需求來選擇開門方式並且不會因為開門的作動方式而去遮蓋住後方的建築體,讓民眾依然得以觀看被保留下來的房舍全貌。
在門片上我們安裝上四面凸面反射鏡並在鏡面上貼上「憲光二村」四字,除了作為入口主視覺外,也可透過格柵可以穿透的特性讓民眾得以清楚的看見村中的房舍時,同時見到四面反射鏡中後方的現代房舍與周邊環境的鏡像,企圖以呈現我們所觀察到的憲光二村的現在與過去共存的場景畫面,作為民眾進入憲光二村的起點。



▎公共場域的行為建構
在憲光二村中我們針對不同的使用者創造了不同的空間來提供他們所需的使用行為,包含提供工作站員工與志工的工作空間、創作者需要的展覽空間與舉辦營隊活動時所需要的生活住宿空間。
順著路口向村內前行,我們將第一個轉角的15號房舍改造成志工工作站,兩層樓的房舍在相關需求的規劃下,將空間重新分割,置入志工需要的辦公區域、放置各式展覽說明的層架與資訊櫃檯,因為早期房舍相對狹小,所以在工作站中創作出的各式空間區域都呈現一種小巧的尺度但卻又被緊密的扣在一起,工作站其命名為「憲光小客廳」,期望此處能如同家中客廳的角色來迎接招待每一位來到此處的賓客。




憲光二村中的公寓式眷舍,早期曾經為桃園市養雞場藝術發展協會的重點推行空間,協會曾將此區的眷舍整理成不同形式的展覽空間,讓新一代的藝術相關工作者得以在此創作並展示其藝術成果。2019年我們進場後將一樓的102號與106號兩間重新整理並設置展間所需要的燈光與作品吊軌,使其以常態展間的身份繼續提供創作者大展長材的空間;同棟二樓的103號與107號則整理為我們的臨時工作站,我們將機具設置於此提供村內的各項空間創作或修繕時的使用需求,也在此處與學生們上課及各項的設計討論。




同年暑假憲光二村辦理為期五天四夜的「眷村建美大師」工作生活營,為了提供營隊的住宿需求,我們將同棟的三樓104號與108號兩間房舍重新改造成類似青年旅社的住宿空間,我們轉化了既有的客廳性質,創造了一組U字型的複層座位區,平時可以提供學員們休憩使用,活動時也可提供講者與聽眾一處交流的場所。
房間中的配置我們捨棄了傳統的床位擺設方式,置入了數個錯層的膠囊單元作為個人的睡覺空間,並將書桌、座位以及透過不同錯層而產生的走道結合,豐富的空間物件的趣味性;兩間並排的房間透過窗檯的打開與延伸,使其動線得以串連。當使用者在被串連的房間、後陽台自由地攀爬及穿梭於房舍中時,漸漸地意識到這舊的空間開始用新的樣貌將其延續下去。






▎教育中心的樣貌
隨著第一期的整修工程接近尾聲,我們也迎來了新的使命,以移民博物館為發展主體的教育中心將會以何種樣貌呈現?
今年(2022年)初我再次將學生拉進憲光二村中,將學校課程結合本計畫,帶領學生進入到基地側繪製圖並分組進行設計討論,課程期間我們舉辦對談工作坊,分別邀請過去居住於此處的居民、鄰近周邊的民眾與學生來一同針對各組學生提出的設計方案提供實質的意見與討論,讓學生得以針對他們沒有發現的問題給予適時的修正;也辦理的一場木工工作坊來製作未來教育中心所需要的座椅,藉此來增加民眾與憲光二村中的連結,也期許未來憲光二村中的某些空間能透過民眾的雙手來共同協力完成。課程結束前也將學生的設計成果以展覽的方式呈現,以「沐·光·育場」為展覽主題,期許未來教育中心完成後能讓來此的使用者有如沐浴在陽光之下的感受其所帶來的美好。






我們希望發生在憲光二村的這些創作行為能作為後續發展的底蘊,讓創作者、學生乃至於民眾們能持續展現並儲存各種能量,透過這些能量持續地為憲光二村提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