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趙孝嚴
.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 負責人
.集大陳 花蓮大陳一村社區品牌 創辦人

▎什麼是 「大陳義胞」?
西元1955 年,因一江山島失守後,大陳地區進入備戰狀態,當時美國政府建議國民黨政府放棄大陳地區,除了緩和臺灣危機外,另考量到位於浙東沿海的外島對臺灣防禦並沒有太大之戰略意義,因此國民黨政府同意與美國合作,進行大陳撤退計畫『金剛計劃』。是故,大陳居民於 1955 年 2 月遷臺。
從大陳撤離的居民由基隆港上岸,當時先後由政府安置全臺三十五個大陳移民社區。其中,人口最集中就屬花蓮美崙民意里,地點就座落在府前路的「榮民之家」與「台電營業處」,這邊有兩個大陳人的聚落,早年叫做復興一村與二村,後來改為大陳一村、二村,安置大陳島人共約2,966人。村莊的興建是透過美援資金對當地國有地徵收,居民主要為1955年「中美軍事合作」的「金剛計畫」,所撤退來臺的最後一批浙江大陳島的島民,當時老蔣總統稱這一批移民為「大陳義胞」,代表著「厭惡共匪暴行,毀家抒難,奔向自由[1]」。
[1] 出自1955年臺灣省議會發起對大陳義胞『一人一元救濟運動』的宣傳。
資料出處:〈從「大陳義胞」到「大陳人」:社會類屬的生成、轉變與意義〉——陳緯華、張茂桂,《台灣社會學第二十七期》,p.51-95,2014。
▎台灣新故鄉,大陳一村的安居樂業?
從民國44年到47年(1955~1958),「大陳地區反共義胞來台輔導委員會」同時以農、漁、工、商等職業,分别輔導大陳人就業。
全台三十五個大陳新村中有14個新村是在海邊屬於漁業村,13個村子在鄉間的平原上屬於農業村,7個新村位在市鎮中屬於工商業村,還有一個為眷村,安置軍人眷屬。由於大陳一村為漁業村,居民也大多數在大陳島上從事漁業捕撈,第一階段政府提供每五至六戶分一艘六馬力兩噸的船,並以垂釣方式進行漁業活動,輔導工作後來並不是很成功,因為捕魚的缺適當的船隻與技術,魚跑得比船還快,生活多半都陷入經濟困境。
於是後來政府提供大陳人貸款優惠,以二十一公噸的動力船跟漁會貸款購得之後,可以透過捕撈的漁貨在買給漁會交納貸款。當時捕撈是以刮地式的漁網(主要捕蝦)進行,後來聽村子長輩說,一開始的兩到三年年東部漁產還很豐富,後來因為過度捕撈,最後沒有魚了,大家才開始把漁船賣掉。
除了政府在男性就業上的輔導,自立自強的大陳人憑藉著勤勞為家境改善付出努力,例如民國49至53年間(1960~1964),由於台灣經濟外銷旺盛,大陳ㄧ村當時家家戶戶都接些家庭代工來做,在村子的巷道裡,隨時可見婦女們在自己家門前著小板編織漁網、髮網、帽、或做、串珠等工作,尤其編織髮網是大陳婦女的強項,對當時的家庭困境有很大幫助。於是大陳後輩年少的記憶裡都留存有放學回家和媽媽一起做代工的場景記憶。
民國53年(1964),政府展開對大陳人第二次的就業輔導,成立了「海員班從事遠洋海員」訓練。當時海員工會經過統計,大陳人船員已佔台灣全體船員的十分之一。大陳人跑船上船當水手後,每個月有120美元薪水,但相較到美國光洗碗,每月就有400美元的薪水,於是開啟了大陳船員,非法入境、居留主要為美國紐約,據長輩說當時大陳一村就有超過一百多位大陳人跳船到美國打黑工。
當時大陳人在美國謀生最常見的職業,就是開餐廳打工或自行開餐廳,之後美國國會宣布凡1982年前進入美國者皆准予留在美國居住,非法的大陳人因此在美國有了新的身份,爾後也將家人接往美國當地落腳,如今社區裡有許多大陳人,年老而返回台灣養老,新的年輕一代長期居留在美國。今日在紐約、波士頓都有不少大陳移民,並組織「波士頓大陳同鄉會」。
▎舌尖的故鄉,大陳一村的飲食文化?
以前,大陳島的居民多數皆由大陸臺州與福州二地遷入,因此在日常生活飲食、節令飲食上其來有自。且由於大陳人講的是臺州話,與當時台灣民族因語言不通而導致依舊保有自己的傳統飲食與生活文化。然而當時國民黨政府透過兩次就業輔導,提供大陳男性外出工作機會,反觀大陳女性,由於每日家戶勞動實踐中,更不經意的保存了大陳的飲食文化,更藉由大陳飲食記憶傳遞、形塑並維繫大陳社群的認同。

▎「大陳一村」 的獨特之處?
大陳一村的房子坪數大約分為,4坪、6坪、9坪;四人或未滿四人會被分配到4坪的房子,一般五到六人的家庭,會分配到6坪大小的房子,一般大陳家庭只要是七人以上就會被分配到一間半也就是9坪大小的房子。
大陳村子的房舍主要是以南北向相對座落,面南的房子為雙號、面北的為單號,也因為這樣的排列形式,通常後院就會緊鄰隔壁巷屋子的後院,老人家說以前房子前後門都不會關,廚房與廚房緊鄰,燒菜到一半缺什麼還可以轉頭就跟親戚借。說是親戚一點都不誇張,原因是當時大陳島撤退,島上的大家都是親戚,當近乎全島的人都一起撤退了,也等同家人親戚都一起來到臺灣,村子裡的人,怎麼牽大多都有親戚關係。所以來臺灣的大陳人就沒有像眷村裡的榮民伯伯那樣濃濃的鄉愁,以及與家人分隔兩地的惆悵。
▎「集大陳」社區品牌的當代轉譯。
「集大陳」是我們的品牌名稱:主要是一個集結大陳「人、事、物」的文化事業品牌,主要目的是能延續大陳人文故事,並持續在台灣發聲,致力保留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創辦人是大陳第三代的趙孝嚴,她說道:「2018~2019年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探索自我價值的年份,當然通常也伴隨著一些生命轉戾點的事件,幾年前我爸媽相繼離開我們,由於懷念媽媽的味道,所以我們回到媽媽從小長大的社區(大陳一村)與長輩學做菜,並從中發現可能的文化事業機會,創立「集大陳」品牌。」


左:「大陳旅人檸檬磅蛋糕」 右:「大陳薑餅乾」
2020年聖誕節,我們決定將阿公的老房子作為我們工作室的基地,去年(2021)開始我們回到社區推展社區飲食文化調查紀錄、並在臉書頻道進行分享,因為我們希望大陳飲食文化不僅僅只有大陳人可以料理,而是可以透過數位媒體的力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透過影音就可以自己在家裡實作與吃到,也唯有這樣,大陳的飲食文化才有機會在台灣持續傳下去。
再來是我們發現「1955年大陳撤退到台灣」這段歷史現在年輕人知道的非常少,所以我們與幾個在劇場的朋友合作,共同開發出由真人真事故事改編的「大陳小花漂流虛實劇場」透過手機作為載具,搭配「Chito趣淘」App線上劇場,並以數位的圖像、聲音還有互動性將參與者穿越回去1955年撤退到台灣的那個年代。

2021年《大陳小花漂流虛實劇場》廣受好評,觀賞人次已高達五百多人次,該作品由集大陳團隊出品,大陳第三代趙孝嚴與在地劇場編導劉宇宸及資深劇場工作者張籍米共同創作,本年度(2022)再次嘔心瀝血,費時半年進行田野調查創作出續集《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希望能夠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關於大陳新村發生的故事,從過去到未來,1955年代,大陳新村曾經是大陳人撤退避難的地方,迄今,更成為「不只是大陳人」的居住選擇,本次漫遊者劇場將帶領觀眾深入認識住在村子裡的真實人物,傾聽他們娓娓道來自己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都收錄在 《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 。

今年(2022)十月,我們在村子拍了第一首MV「胭脂晴天」也因此誕生,主要的用意是當時我們盤點了,大陳社區文化獨特的IP,發現在語言、音樂這塊領域上是具有獨特差異性的!而這首歌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想把長輩小時候傳唱的歌謠加上我們小時候常聽的流行音樂進行混編,大陳童謠「胭脂扮扮」是長輩小時候遊玩的一個說詞,而曲是由大陳移民第二代的長輩顏長春老師用日本歌曲的「下雨天」去改編而成。
這個行動完全是發自參與工作室的三個東華大學鋼琴社的同學們(曾欣慧、孫藝庭、李奕辰)大家各司其職,將我們與上一輩小時候聽的歌曲或童謠連結起來。整首歌曲自彈、自唱還加上自行拍攝,而MV的取景皆來自大陳社區一偶與角落。期許能使年輕世代們能以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故事與文化。

今年(2022),集大陳團隊也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支持,2023年將開始修繕社區裡的閒置老房,持續地擴大基地,讓更多青年共同參與社區文化行動,並且使大陳島民的集體記憶能夠被持續的保留下來,這是我們團隊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