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而起的「新竹六燃地方學」

▎作者:賴雯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
唯有關心,我們才會採取行動﹔
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

 此文主要目的是要介紹陽明交通大學「新竹六燃地方學」的課程緣起與開課目的,而非要討論世界最早投入黑猩猩研究的珍古德博士對生態保育的信念。然而,筆者對「新竹六燃地方學」的思考,卻跟珍古德對人、環境與生態關聯性的想法若合符節。她認為年輕的一代,只要願意面對問題,找出方法,並付諸行動,就可以突破藩籬,改變世界。[1]這也是筆者動心起念,毅然於2021年起規劃並開授「新竹六燃地方學」,以每週線上講座的方式,邀請地方先進、學者專家來分享相關主題,故特別引用珍古德以其一生朝向「了解、關心、行動、希望」前進之語詞作為開場。

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自2018年起執行新竹市文化局「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六燃大煙囪廠房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下位於新竹市建美路上,鄰近清大夜市的一個文資保存活化基地,場域內外同時棲息著跟保育類動物,如臺灣黑熊、石虎同等珍稀的物種──霜毛蝙蝠,這讓此文資保存活化專案更形複雜,也更具特色。該址疊合了不同時期的歷史衝突與戰爭記憶,兼具日治時期二戰燃料生產、戰後眷村文化、霜毛蝠生態棲地、新竹當代高科技源頭等多重意涵。這個空間也曾是國民政府空軍工程聯隊從中國大陸撤退來臺後的傷兵療養所、軍隊操練所,而後逐漸形成忠貞新村眷村聚落,匯聚了戰爭、離散記憶與生命經驗不同的各種族群,也滋養了好幾代人的生命與情感。

新竹大煙囪的生命史新竹六燃除了是二戰建築遺構外,還具有非常豐富的四個歷史階段與獨特的意涵:
1943-1945
日治時期: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是臺灣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跡。廠區佔地約300餘公頃,範圍大致落在新竹市中心與科學園間之樞紐地帶,也是新竹市最早系統性且大規模建設的軍事工業基地。
1949-1957
工程聯隊時期: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空軍工程聯隊撤守駐紮於此,這段時期大煙囪廠房曾作為傷兵療養所,以及軍隊操練所。
1957-2013
眷村時期:
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後來被用來安置軍眷,逐漸形成特殊的「樓中房」眷村聚落。1956年清華大學則在新竹六燃腹地範圍內復校,首先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校園的成功湖是當年六燃廠區的消防湖;而1958年交通大學也在附近復校。回看1935年所成立的「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在1946年改組為「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院」,為工研院的前身,也是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源頭之一;自1957年起,六燃逐漸融合戰爭、眷村文化與科技發展歷史,交疊著不同時期的生命經驗。
2010-至今
六燃文化園區規劃期:
廠房內的眷戶在1960年代發現有蝙蝠入住,直到2010 年經專家鑑定,正式確認為逾七百隻珍稀霜毛蝠生殖群集;同年,大煙囪廠房登錄為歷史建築,文化部也同時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啟動了新竹六燃文化園區的工作。2012 年後眷戶陸續搬離,大煙囪廠房基地進入轉型為博物館文化園區的過渡期。

 地方文資的保存活化需要在地的支持,又須符合國家整體文化政策與都市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如何深入梳理新竹六燃的前世今生、當代的意涵與需求,理解市府團隊文資治理的理念,同時聆聽市民及不同團體的聲音,收集意見,在尊重彼此的差異下力圖創造交集,實是刻不容緩的共同課題。因此,建構「新竹六燃地方學」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主動發起」和「由下而上」,以建構式、開放式、參與式的路徑,邀請民間人士、在地市民、學生與學者專家一起投入建置地方學的工作。

 地方學一詞由「地方」與「學」兩字構成,富涵多元層次,是不斷變動演化與交織的,本身持續地進行再脈絡化、再理解,以及多重詮釋、建構與辯證。「地方」著重某種「空間」或相對性,看似不涉及人,但其實關注的正是從過去到現在人的活動,更積極指向未來。亦即「地方/空間」作為人類活動展現與生活紋理刻畫的場域,指涉的是有關「地方」的論述與意涵,以及和「地方」有關的知識系統,包括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知識及後設認知知識;[2]而「學」,相較於「研究」活動,重點在於個人的實作、有系統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在實踐情境與行動上,則特別關注推動地方學的各項措施,尤其在課程層級之規劃設計與實踐。[3]

 由此可知,地方學是最貼近在地生活的歷史敘事,它是一門行動的活學問,沒有行動,觀念會褪色;沒有實踐,知識理論會萎縮。因此,地方學是企圖結合知識與行動,一方面尊重經驗知識,從實踐中觀察生活與生態;另一方面,從宏觀處視地方為一個完整系統,看到其發展脈絡之特色與價值,並提出跨域整合的觀念與治理方法,進行在地實踐與反思。亦即,地方學有別於地方政府、體制內機構,是具備行動取向的地方知識與文化系統建構。而這樣的概念,正好和第一屆「六燃文件展」策展論述所揭示的:「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4]相呼應,強調的是由公民參與所形塑出的公共性。

▎活隱喻・活博物館 (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

 六燃團隊除了執行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同時也在陽明交大深耕計畫辦公室支持下,以「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為核心理念,推動六燃博物館計畫,將正在孕育中、具有文資身分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命名為「新竹生博物館」,展開博物館內容的製作與在地深耕的實踐行動。

 「活隱喻・活博物館」是以人文反思、智慧科技、藝術實踐、永續生活設計、生態保育、社區參與六條實踐路徑為手段來催生「新竹生博物館」,以「活隱喻」的概念,在內容上實質回應戰爭歷史、記憶、生命與生態等議題,成為以共生、融合、和解為核心價值的「活博物館」。因此,「新竹六燃地方學」所涵蓋的議題也是沿著這六條路徑同時輻射展開,課程包含了「新竹六燃歷史」、「藝術介入社會」、「生態保育」、「永續生活設計」、「在地文資活化」與「博物館治理的當代意義」六個單元,並保持彈性,視需求納入其他子題。簡言之,通過建構「新竹六燃地方學」,讓不熟悉新竹六燃的群眾與學子有機會入門一探究竟,甚至成為建構地方學的接棒者與生力軍,逐步為六燃「新竹生博物館」奠定穩固的精神內涵與人文肌理。

 如筆者在多次論述中指出,「生」(living)是與「生活、生命、生態、生產」的精神充分連結,以共生共好為核心價值。其中「生產」的概念除指涉文化生產、知識生產、經濟生產,也包含棲居在廠區內與附近的珍稀霜毛蝠的生育繁衍、文資保存的活化再生產,以及竹科高科技產業生產等。更重要的是,透過邀請眾人參與建構「新竹六燃地方學」,形塑這座「生博物館」,以促進族群與族群、人與人、人與非人物種之間友善共生、合作互惠的理念,致力於從中創造對話與連結,產生新意義,探索可行的運作機制,以朝向自由民主、共好共融的社會為終極目標。

▎迎風而起的「新竹六燃地方學

 在新竹六燃,如何修復人與環境生態的斷裂,重建人與社區、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環境及其他物種彼此的照護關係,成為六燃團隊努力的目標。團隊以建置六燃地方學的知識系統為前進路徑之一,在陽明交大博雅書苑的支援下,由筆者規劃在大學部開授「新竹六燃地方學」課程,透過與六燃相關之系列專題講座,邀請學生、民眾、教師團體與學者專家一起參與,透過演講與交流對談來探究六燃相關議題,希冀能逐步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歷史、人與生態的關聯。我們也透過逐步整理課程的演講內容、修課學生所繳交的心得報告與作業,除了理解大家的想法與回饋,也是同步在建置六燃地方學的攝影、影音、文史資料庫。[5]亦即,是藉由參與者的智慧與經驗交流,獲得「新的『野』的學問」,[6]並將其應用在地方學的建置上,故可以稱之為新竹六燃地方學的「活的知識系統」。

 「新竹六燃地方學」以具有戰爭時代意義的燃料技術工業遺產──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 新竹支廠為錨點展開連結,意圖提供多元視角讓修課學生和各方參與者能系統性地瞭解此二戰遺構的當代意義與相關議題,這不僅是開啟對新竹六燃的認識,也是探問新竹這個城市對自我的定義與身分認取,尋求建構以新竹六燃為視角的在地知識體系與在地論述之可能性,創造嶄新的「公共性」與「社會想像」,並向外連結,與正在進行中的「高雄六燃」文資保存工作相呼應。透過系列演講來理解各級學校、專家、在地團隊如何運用各種資源、集結力量進入社區,推動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與治理,採跨域結盟合作管道來展開在地公民實踐行動與公民論述。此課程除具體化大學社會責任理念外,也深切期待具有公共性的「新竹六燃地方學」知識系統,能在地方耆老與先進的指引下,集眾人之力與智慧而逐步完善。


[1] 珍古德博士重新詮釋了物種保育的定義:「我們在保育物種的同時,也需要考量當地社區和環境的需求。」國際珍古德協會 (Jane Goodall Institute)官網 https://www.goodall.org.tw/zh/about-us/about-dr-jane-goodall.html (瀏覽日期2023/2/1)。

[2] 王人禎。2019。《遊戲、地方與學習-一所國中地理課程核心素養教學實驗過程之民族誌》。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 黃申在。2009。台灣地方學GIS電子報《地方學與社區大學1-外圍/中心、公共參與及空間整合的觀點》https://enews.url.com.tw/enews/49809 (瀏覽日期2023/2/7)。

[4] 賴雯淑。2019年《六燃文件展》策展論述。https://thesixfuelfactorydocumenta2022temp.web.nycu.edu.tw/?page_id=44 (瀏覽日期2023/2/3)。

[5] 為尊重受邀講者的智慧財產權,建構中的「新竹六燃地方學」資料庫,目前只供修課學生上網研讀,並未對外公開。

[6]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菅豐(SUGA Yutaka)專題演講〈新的「野」的學問:野的學者與學院研究者協作的可能性與課題〉2022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10/27-28, 202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位置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 電話號碼 (03) 329-1588 電子郵件 mkvrc.2020@gmail.com 小時 開館日:每週二到週日09:30-12:00、13: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