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大觀園

空軍三重一村中壢大觀園  | 新竹六燃忠貞新村左營建業新村宜蘭化龍一村
北投中心新村龜山憲光二村霧峰光復新村   | 虎尾建國一村鳳山黃埔新村

訪談QA

Q1:大觀園是自力眷村(非列管眷村),與大多由政府保存下來的眷村不同,當初怎麼會想進駐這裡?空間定位?
其實我們初衷就是想要把環境改變好。

大觀園這個地方,居住在這或附近的都是老人、弱勢族群,他們沒有辦法修復。這一區的狀況是,房子可以住人的時候就住人,等它開始漏水的時候就當倉庫,時間一久屋子垮下來之後,能用的東西都帶走,就變成空屋。所以,沒有留下來的人就走了,留下來的人也不會很好的修繕,造成說這個區域的生活品質很差。

因為唸中原建築的關係,加上大觀園就在中原大學建築系館的旁邊,2015年時,我跟朋友一起,總共三個人想找房子租,系上老師跟我們說你們就進去弄一弄,所以後來我們就三個人租了一棟當工作室使用,才開始想說我們能在大觀園做些什麼。那時候剛創業,資金也很少,所以都是在工作之餘做這件事情。

Q2:有關大觀園的特殊性,在修復時,貴單位是如何決定修復的樣貌以及空間定位?
我認為大觀園比較有趣的是活化的部分,因為我們其實是運用活化、活動的方式來推動這裡的修復,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二個概念來看。

三個階段:

(1) 自身行動與建立示範
首先,依我們能力所及的方式,將承租空間的周圍環境、公共區域整理乾淨,接著再針對我們承租的空間去修繕,把它整理成一個舒服的狀態,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注意。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是第一組進去大觀園,所以要建立一個示範點,讓大家可以看到,透過自身行動整理環境,就可以營造一個舒服的空間氛圍。

(2) 退居次位,建立平台,給予建議
延續前一點,建立示範點就是為了能吸引更多人來,找到自己喜歡的空屋或區域,並且投入自己想做的事。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會先盤點整個大觀園的屋舍狀況,並且試圖去找屋主溝通。當有單位想進駐時,我們會如實告訴對方一些現實面的問題與困難點,請對方自己評估,如果真的很喜歡,我們就會協助媒合。進駐後,我們也會在修繕上提供建議,例如結構補強等等,甚至也會提供相關機具使用。

(3) 持續透過活動帶入人潮
我們認為大觀園要活化,就必須要有更多長駐單位進來,為了讓更多適合的單位知道這裡,我們認為活動是必要的。例如有些定期性的活動,像是我們跟VOICE深夜唱片行合作舉辦古物市集,一個月一次,讓市集的受眾養成時間一到,就知道這裡有市集活動;或是進駐單位的活動,我們也會給予協助或配合;又例如我們也會讓學生進來實作,透過他們宣傳,可以讓更多學生喜歡這裡、走進這裡。上述總總活動,目的就是把不同樣貌的大觀園慢慢擴散出去,吸引更多不一樣的人來投入也好,或是參觀也好。

二個概念:

(1) 以環境劇場作為概念,開啟更多空間想像
以學術角度切入,我們是用「環境劇場」作為概念在運行。它的理念是把這些所有的事情都當作都是主角,一件事就像一齣戲,有導演、演員、甚至布景,環境劇場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展現給大家看。用這個概念把自己當作其中一員,從中創造一些空間、想法,吸引他們來繼續當這個地方的主角、角色。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活化來吸引別人,而空間則會依照不同進駐的人長出不同樣貌。

(2) 滿足基礎空間需求,有機發展空間設計
基本上我們會先討論基礎空間使用需求,再去考慮修復的狀態。修復的過程中,如果原材料還可以使用,就會修回去,但基本上並不會完全修復成原來的樣子。舉例來說,以前有些空間是租給學生住的,就會很小很難用,所以我們就會把它打通,讓空間在使用上有更大的空間;又或是我們並不反對去改變一些外觀,像是屋頂垮掉,它在大觀園裡頭就會變成一個「虛空間」,在整個空間視野上會變得比較開闊,所以我們就會善用它的「狀態」,去做一些安排設計。當然這些事情的執行,都會得到屋主的同意!

Q3:過程中有遇到甚麼樣的困難?如何克服?是否有遇到有趣的經歷可以跟我們分享?
主要困難點有二。一是與屋主溝通、二是經費。

經費的部分,有當然好,但沒有其實也沒關係。因為我們都是工作之餘做大觀園的事,基本上把環境整理好,讓光線進來,光是做好這兩件事情,這裡就已經蠻漂亮的。

屋主的部分,主要有分3種類型:
(1) 住在大觀園裡,沒有搬離的原住戶
(2) 不住在大觀園,但跟鄰居都還有聯繫的原住戶
(3) 投資客

第1種類型就是一直以來都住在這裡,我們基本上就是跟他們打招呼、聊聊天。

第2種類型,花的時間比較久,一開始可能會花1至2小時的時間先跟他們溝通,與此同時,我們也持續做我們可以整理的地方。所以當他們回來看的時候,就會看到一些不同,當下也會持續跟他們溝通,試著讓他們理解我們在做什麼,有點像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會建議屋主各種可能性,如果他們願意就可以來跟我們討論,但如果要自己做也可以。

第3種類型有分在地跟外地人,主要都是看如何把房子租出去。所以我們會跟他們聊如何做會比較好租,像是賣文化財,所以我們會跟他聊,房子想要好租,就要把房子整理好、環境整理好,讓大家都朝向同一個方向,即便各自考量不同,但環境、空間整理好,人就會進來,地方也就會活起來。

因為我們不是政府委託來做,所以也沒有KPI、成果與期程進度的要求,再加上我們也沒有靠這邊賺錢。所以在面對屋主的時候,並不會有所保留,反而是希望能讓他們看到空間使用的各種可能性。

Q4:大觀園的設計與規劃,與其他眷村修復的異同之處?過程中是否有考慮創新做法?
其實修復的部分如前面提到,比較沒有什麼創新作法,畢竟跟馬祖新村比起來,這裡比較庶民,用的材料也沒有很講究,愛蓋什麼就蓋什麼。

要說跟其他眷村修復有什麼不同,除了空間不是公部門的以外,大學生投入應該是比較不同的。

譬如說,當時建築系學生進來操作。首先,我們一樣會協助他們先取得屋主同意,再來就是我不反對學生去改變一些外觀,我們會先討論基本空間使用定位,再去討論設計。像是前面提到的屋頂垮掉,最終決定做一個空橋把空間做串聯,同時跟屋頂結構連結,讓整個大觀園在空間上比較有趣,但基本的牆面並沒有受到改變。在這個時候我就會扮演次位者,從旁給予協助,如果他們需要我們建議,我們就會提供建議;他們需要工具,我們就提供工具。只要在安全及屋主同意下,我們會試著讓學生自己去發展。

Q5:對於現階段眷村空間保存與活化,有什麼想法或看法?
離我最近的就是馬祖新村,透過從旁觀察我認為目前眷村的經營方式差不多,沒有太獨特的,都是招商希望小商店進去,基本上都會跟觀光有關。所以這時候如何輻射、擴散、延伸出去就很重要。我的想法是,有些地方交通就是不方便,這樣大家都是開車或是騎車去,我們之前覺得說搭配公車系統,把人帶來這裡,除了可以解決停車問題,又可以健全交通系統。

又譬如說,每個眷村距離很近,可能有個小巴士每天都在那邊繞,繞每一個景點,旅遊巴士的概念,把人帶進去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要遊客自己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車。

圖片來源:顧德偉負責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榮光雙週刊

位置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 電話號碼 (03) 329-1588 電子郵件 mkvrc.2020@gmail.com 小時 開館日:每週二到週日09:30-12:00、13: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