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三重一村 | 中壢大觀園 | 新竹六燃忠貞新村 | 左營建業新村 | 宜蘭化龍一村
北投中心新村 | 龜山憲光二村 | 霧峰光復新村 | 虎尾建國一村 | 鳳山黃埔新村

✸ 訪談QA
Q1:下忠貞新村(大煙囪眷村)空間定位?

談空間定位前,仍需就其歷史脈絡概要說明,才能更容易理解。新竹忠貞新村依地勢高低分成上忠貞和下忠貞兩區,相隔約200公尺,上忠貞新村是1954年空軍工程聯隊自建第一批眷舍;下忠貞新村是1957~1964年空軍工程聯隊分三梯次興建完成之眷舍,也是目前我們在進行修復設計所屬區塊,興建時間點比「上忠貞新村」更晚。1960年代以後工程聯隊部分已婚士官開始進住大煙囪廠房隔間居住,而後陸續有軍職或退役軍職人員進住,或利用周邊空地自行增建房舍,使得廠房形成有機空間的生長,是戰後原始、特殊類型眷村。目前正進行之施工項目,是以日遺的大煙囪廠房結構修復工程為主,後續第二期是大煙囪廠房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目前本團隊正進行規劃設計中。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場是在二戰前,因應戰爭的需求而興建的,當時新竹六燃廠規模約達300多公頃,下忠貞新村基地約1公頃土地也是六燃一部分。在修復設計之前,我們先進行全區的先期規劃,針對全區空間定位幾個方向,目前被登錄歷史建築的是大煙囪廠房,重要文資特徵包括1.台灣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跡。2.具「屋中有屋」與「空中樓閣」特色之重要眷村遺跡。3.為全台稀有,同時結合戰爭、科技與眷村文化之歷史建築。所以本區規劃是以大煙囪廠房為主核心,由地方主管機關向文化部爭取經費進行後續修復及再利用工程。以大煙囪廠房為此區塊的核心主體,以「公共性、開放性」原則為出發點,結合建物及地景特徵以「二戰、眷村、科技」為主題之「大煙囪遺址藝術村落」,並透過設計引導及詮釋,彰顯建物的文資特徵以及價值性。


大煙囪廠房是日遺工業遺址戰後被居住使用,不像是一般正規特別被蓋起來的文化資產,而是戰爭時期,利用有限建材物資快速地被構築完成。規劃定位「大煙囪遺址藝術村落」包括以大煙囪為主核心之藝術實驗展場,周邊低矮眷舍規劃為服務性設施,包含商業性小店、餐飲、書店、工作坊、藝文活動教室等。除了建築物主體特徵能夠被彰顯外,將來也必須能永續再利用,二戰時期特殊廠房,有挑高的空間以及較大的尺度,我們認為在當代可以有新的物件填充進來或新的夾層空間,讓幾個空間中的特徵設施能夠被動線串連起來或更進一步觀覽,也是未來參觀的服務動線。因此,整個園區的樣貌,先期的規劃是比較上位的。
目前階段是結構修復的工程,在這一期我們的工作中必須去做配合現場新發現事務進行調查,拆卸部分後期的搭設物件或危險構造,以瞭解真實的結構狀況並進行修復修補。因此,施工階段有許多的隱蔽處有新的發現,有關修復的樣貌怎麼決定,須配合工程中發現新的證物或是物件、構件,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也同步調整並確認保留價值,並調整設計內容,所以整體規劃樣貌一直都在調整變動當中,目前來說,我們陸續發現新的物證以及瞭解建物真實面,未來再利用將作為公共使用,必須符合公共安全前提下,確保房子必須有足夠的安全性並符合現今結構耐震要求。
Q2:有關下忠貞新村(大煙囪眷村)修復的樣貌如何決定?
大煙囪廠房當時文資登錄理由,除了是二戰的重要遺址,一部分是眷村時期的屋中有屋、空中閣樓的特色,還是會有很明確的主體特徵必須留下來。例如:二戰廠房結構、構造、RC漏斗、六支巨型結構、挑高的尺度、牛腿構造特徵,戰後疊加進廠房的住戶單元,每一戶之間的構造、量體型態、水泥瓦斜屋頂、木構架的樣式等,這一期結構修復工程亦將劣化的結構修復完備,避免繼續頹圮劣化。所以建物構造部分,包含牆體、屋面、空間尺度,住戶單元、室內的空間等,我們都是盡量希望留下來,現況小閣樓及木作樓梯第二期工程也會復原,木樓梯將來也會搬回來放置現場。但部分自行搭設的夾板樓板等因現場頹圮狀況嚴重,有安全性疑慮,因此先卸除,這個部份我們會保留現場所有痕跡,所有的牆面、天花板留下來的痕跡,柱子上、書寫過的、油漆的疊加,樓梯拆除留下的痕跡會存在,我們建議,這些存在的痕跡就不特別去做清洗或是抹除。有一部分會用痕跡保存的方式留下來,或者是在未來透過設計詮釋的方式去指認,說明過去這個空間是怎麼被使用,所以這個痕跡留存,對於歷史疊加的老房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Q3: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是有趣的事情?
(1) 未來營運團隊、使用者不明確,反映在空間設計上的困難。
營運使用者尚未確認時,在設計規劃這個階段就需要去想像各種可能性,我們也希望能快點找到未來的營運團隊。目前規劃設計必須使用保留彈性的方式,不要過度給予太多的設計內容,保留未來使用者的彈性。甚至,可能幾年後又換了一個使用者,因此我們在規劃包含電力插座或是將來的照明,,會保留一些使用彈性,讓不同的使用者都可以配合他的使用需求做一些調整。
(2) 工業遺址本身具有特色
他本身有很多的謎、需要去解謎。在現階段的修整過程中,會發現一些與調查階段有很大落差,因此要同步要去修整規劃內容。設計需要現場的新發現去做調整,跟一些空間動線的想像與規劃。舉例來說,陸續發現RC漏斗的量與調查階段差異大,發現的當下有做文獻資料的套疊,包含設施物與建築物的關係。像是外牆上有些鐵件,可能是運送煤炭的垂直設施,套疊之後是有發現吻合,但也是推測,必須要有更多的文獻資料去做佐證,但目前確實是有缺漏的。
(3)不同的聲音需要整合,並透過溝通被理解。
大煙囪廠房及周邊眷舍有太多社群關注,包括地區的居民、保存團體、社群等。過程中,會因為個別的一些過去(不好)的經驗,例如寡婦樓被拆除的事情,導致會對政府產生不信任。在過程中,也必須要做一些溝通,社群與民眾也有一些議題上是持相反意見的,例如說霜毛蝠的議題。因此,在設計的議題上也有正反兩面,像是建物中的雀榕,它的根系會深入建築後把樓板爆開,或是會進到水管讓水管破裂等,部分的人會覺得要將其留下,但甚麼樣的為優先? 是公共安全?還是讓樹繼續長在這裡為優先?當然,有一部分的設計手法是與地景是共構的,但前提是這個構造物規劃是地景化(非作為建築物使用),可以與植物共生共存。
但以大煙囪的定位,無論是公部門或是地區民眾,對他們來說這個空間需要真實的被使用,定位上必須符合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的建築體,所以規劃設計要符合臺灣相關的建築法令。包含都市計畫、技術規則、建築法等,因此,優先順序上當然是以歷史建築的本體做為優先考量,過程中,我們需要去做各個面向的整合,包含業主(公部門)政策,或者是民眾想法,或者是執有不同意見的社群,我們必須告訴他規劃設計的理由,並且進行溝通、達到共識。理解之後,才會知道建築師在規劃設計中,也有很多法律上的責任必須去面對。
期間文化局辦理「大煙囪下的家」駐地工作站,進行保溫睦鄰、新竹六燃文化價值推廣及延續的交流基地,有助於地方對文資或生態的理解,也能協助規劃團隊與在地民眾的溝通。陽明交大的駐地保溫工作站是在建美路38號街角空間(大煙囪的北側),期間辦理很多活動,包含六燃歷史介紹、文件展、導覽員培訓、霜毛蝠的認識、生態食農等。持續讓民眾了解到六燃的特徵價值性,以及文化資產留下的理由,讓民眾能夠理解。
Q4:是否有考慮其他創新的作法?
有的,第一次交流分享會我們有做一個構想提案,如同前面所提大煙囪廠房是二戰時期特殊建築,有挑高的空間尺度,在此時的當代我們也希望透過規劃設計被更多人理解它的特殊性,可以有新的物件填充進來或是新的夾層空間,讓幾個空間中的特徵設施能夠被動線串連起來或更進一步親近觀覽,新增的樓梯以及空中的步道在房子裡面。大煙囪廠房是有機生長的眷村並非正規興建被分配的眷舍,1960年代陸續來到這裡的人,他必須要有個「家」的空間生活而增生的隔間,像是寶藏巖有機的發展,但不是重新建構,而是人們是在廠房框架裡面去植入新的構造,廠房本身建築體是挑高的,我們很多的想像是不同高度的平台,是不是有機會被串聯起來,讓未來的參觀者有機會透過參觀的方式,去瞭解過去可能的生產製程或構造特徵,以及在不同高度用、不同角度觀看二個時期的歷史疊加脈絡,因此,跟傳統眷村修舊如舊模式的差異性較大,透過當代設計植入空間,有機會全面觀覽兩個時期建築物疊加的特徵,體驗空間特殊性。


材料使用上,新增的構造會以新的材料構件做為主體,像是鋼構的樓梯、強化玻璃等,為了樓地板空間的使用,可能會使用強化玻璃做為構件,放在漏斗的上方,所以人們在參觀的過程中,可能會踩在漏斗的上方去體驗臨場的感覺。鋼構的施工性、現場的技術面是比較容易去克服,鋼構是預鑄、乾式施工的方式,對於既有空間來說,現場的技術面是比較好克服的。所以,新跟舊的材料,必須能被辨識,這個時代新增的部分,會在進到空間就能夠被辨識的出來。
現階段「修復及再利用設計」,必須考量到未來再利用的使用,以前的出入口,可能是單一的,但現在這個階段他被定位成一個公共使用的展場,或是商業使用,須考量到逃生避難的公共安全,出入口必須被規劃出來,樓梯也不可能只有一處。(公共空間)必須要符合公共使用的設施,例如說廁所,給排水、電力、消防安全的設施,那這些五大管線也算是新殖入,將來會用以明管的方式在這個空間裡,所以,必須要把五大管線以及設備整理收納,同時不干預原來歷史建築空間的特色。它本身是工業遺址挑高具垂直感特徵的廠房,因此設計上不同於其他平面發展的眷村,會是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Q5:對於眷村空間的保存與活化的看法?
我們(這個世代)對於眷村還是有感覺的,因為那是我的上一代或是上上代長輩親身經歷的故事,那是很真實的,但是對於我們的下幾代來說,他們可能完全無感。因此,文化或是歷史空間,應該要讓人們能夠去做「連結」,當它跟你是發生連結關係時,人們才會覺得是重要或是有感情。例如說「中華商場」,是我這個年代有感覺的,因為學生時代會去那裡訂作制服,周六下午會跟同學約好下午一起去逛西門町、去中華商場。所以,當這件事情是跟你有關連性、有連結,家人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脈絡來到台灣,就會對眷村以及生活場景有很多的記憶感、情感在裡面。所以,對於這樣的眷村保存的過程,一定要能把歷史脈絡透過說故事方式呈現出來,所以當你把眷村修成全新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就等同被抹除了,眷村其實就是居住的生活場景,凡走過必留痕跡,留下線索是重要的,甚至是人們在裏頭鬼畫符、寫字記帳的字樣,都可以被留下來。再來是,關聯性的地景或是線索,不管是導覽人員(還是一般民眾),他們可以透過這些線索、關聯性去說故事,不能只是建築物空殼留下來,譬如說防空洞、老樹或是以前升國旗的旗桿、掛國旗的牆壁。眷村也包含許多愛國的標語,這些都應該被留下來,從進到空間場域,就可以感受到故事、被導覽。這個導覽的路徑、故事性,就像是一個劇本,可以被講出來、演出來。透過不同演譯的方式,讓民眾能夠更了解、認識。生活場景與關聯性的地景,包括房子與居住空間、環境場景、社區、人、以及事件,必須去把這些線索串聯起來,甚至自己來參觀的人不需透過導覽,他都可以透過這樣的線索去考證考古,或是像福爾摩斯一樣去推測、想像以前可能的場景。

活化再利用的部分,過去我們會覺得說不要營利、商業,可是必須要有活絡多元的使用才會更熱絡、更多人來,所以活化不應該被設限不能做商業使用。因為,眷村它的空間很多,村落可以有不同的定位,需要有吃的、喝的,需要有購買、消費的行為,富含多樣多元性的使用以及用途,甚至民宿的空間體驗,都有很大的潛力與可能性。
圖片來源:林雅萍建築師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榮光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