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三重一村 | 中壢大觀園 | 新竹六燃忠貞新村 | 左營建業新村 | 宜蘭化龍一村
北投中心新村 | 龜山憲光二村 | 霧峰光復新村 | 虎尾建國一村 | 鳳山黃埔新村

✸ 訪談QA
Q1:隨著時間進程而改變,工作站在憲光二村中扮演的角色?
憲光二村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興建於民國57年的憲兵眷村,於民國63年村增建公寓式四層樓眷舍,民國95年原住戶遷村並於同年指定為「歷史建築」,時隔多年後經過規劃、整理,在105年開始設置駐地工作站迄今。初期是由「台灣古厝再生協會」的林昕老師帶領團隊成員,一步步開始經營工作站的各項事務。107年,在林昕老師的的鼓勵下,團隊成員設立聚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接續工作站相關工作。駐地工作站的工作內容,除了以園區的營運管理作為核心之外,同時也從事龜山的田野工作,蒐集屬於龜山的移民脈絡。
一開始團隊只有三位成員,在108年工作站有了新的生力軍,現場也開始增加了許多的互動裝置體驗、桌遊、實境遊戲等,連帶開啟了更多與年輕族群的對話可能性。讓眷村文化透過應用不同的新載體,作為教育管道,接觸各年齡層的學子。園區內也有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志工,除了在平日協助園區的環境維護、房舍的簡易修繕外,他們也是園區的專業導覽人員。而憲光的原眷戶們,也會在不同的活動舉辦時,動員回村子幫忙,他們都是工作站在成立以來重要的工作夥伴,更是讓村子持續保有溫度的主要原因。

Q2:不同階段性工作內容,分別是做些什麼,接下來單位的工作計畫為何?

工作站在經營初期,主要執行任務以園區環境管理、場區館務經營、田野調查收集紀錄、社群營造經營、藝術展示及網路行銷等工作為主,其中在社群營造的計畫中,我們讓這個文化場域,多了一樣功能-「實踐社會義務與責任」,也在這樣的基礎底下畫出了兒童伴讀計畫的藍圖。
由於過去曾有過執行的經驗,團隊認為兒童的教育與陪伴,對於文化保存來說是很重要的方式和切入點,但即便有這樣的想法,苦惱的是完全不知道該去哪裡接觸受眾,當時還是憲光志工的雪蓉(前里長夫人)提出了,可以將一直在她家進行的兒童照顧這個工作,直接移到憲光進行,也減輕夫妻倆支應相關費用的壓力,就這樣社區的孩子開始進入到村子裡。
除了伴讀的工作與照顧,團隊成員辛勞地為孩子們準備餐食,這樣的日子持續一段時間後,負責準備餐食的同仁竟然累倒了,團隊與地方的夥伴馬上開始上網號招協助,在「龜山生活通」版主的協助下(龜山成員最多的FB社群),地方周邊的飲食店家、媽媽馬上開始加入響應,解決了孩子餐食的供應問題,下課時光屋社區兒童照顧行動,開始受到龜山居民的關注,也開始有許多人因為想一起參與,進而認識了憲光二村這個文化場域。

接著在107年社會局龜山家庭中心也開始加入下課時光屋的合作計畫, 後來在附近的教會組織在與工作站有了幾次接觸後,從108年開始便長期與工作站共同辦理下課時光屋計畫,也讓現場的志工有了另一處可發揮專長的機會。就像工作站的夥伴說的:「當方向正確的時候,你的磁場會為你匯聚可以幫助你的人、事、物」,村內的工作之所以持續,除了工作站的努力,還有村外的人共同參與,讓一切可以步上軌道。


在工作站第一年的眷村文化節中,夥伴們就開始帶著大小工具進入到附近小學,進行文資教育推廣工作,早期進校時要準備的道具非常多,後來在當時顧問桂雅文老師的建議下,以博物館的Loan Box為概念,將所有不同的主題製作出可以移動的教具箱,間接開啟了校園行動故事箱的扉頁。107年因中平路故事館唐姐的邀約,工作站製作出了第一個以憲光二村的主題故事箱。到了108年,信仰、產業、軍營文化、曹家洋樓…,其他以龜山移民為主題的故事箱也陸續出現。在109年,故事箱將設計製作的部分開始與學校進行媒合,後來像是壽山高中、銘傳大學、北科大等學生也都共同參與了各主題教具箱的製作。這也讓原本只能推廣至國中小的教育行動,擴及至高中、大專院校,並讓這些輕輕褶子有機會將透過行動認識龜山這片土地。
工作站目前推動的教育工作,主要還有四個部分:以國小學童為主的「校園巡迴展」,以及適合年紀較長的高中、大專院校參與的「行動故事箱」、「夢工場」,憲光也提供從「國中-大專院校」的學習服務時數及「暑期實習」,讓曾經是眷舍的文化場域,因為有這些學生的加入與創作,有更多不一樣的面貌,學生除了可以大展在學校的所學,也能透過實際操作與來更深度的認識在地文化,這種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也激發了在地學子對於憲光場域的共感。


工作站自105年成立以來,一直在龜山地區從事田野的工作,除了眷村住戶外也訪談了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桃園移民,像是來自八德的馬祖人聚落、住在磚窯廠的阿美族家族、東南亞移工等,也回應憲光二村往「移民博物館」的規劃方向來進行田野收集,希望能更加詳細地去論述移民者的生命經驗以及故事。
Q3: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者是否有遇到有趣的事情能夠跟他人分享?
經營憲光以來,工作團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在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但由於團隊成員沒有歷史相關的學識背景,很難從村中爺爺奶奶的口述歷史中,配合史學,系統性地建構出完整的時空樣貌。但在銘傳大學建築系梁銘剛老師的編撰下,團隊有機會將村人的故事集結成冊,在107年出版了「憲光昨日今時」一書,同年也做出了憲光二村網站(這也是銘傳數位媒體系畢業生的畢業製作),讓外界可以藉由門牌翻閱,一探憲兵眷村的生活樣貌。
工作站的存在,讓很多互動關係可以延續,例如過去田野調查時認識的這些受訪者,知道要去哪裡找到這些曾訪問過自己的人,也有許多原眷戶還是會抽空回來看看自己或長輩的故居。工作站接手村子近6年的時間,累積了與許多社群、及學校合作與互助的關係,工作站往後仍會繼續為「文化場域教育」這個領域努力,但也期待之後可以和大專院校裡的學生群體有穩定的合作,讓場域可以持續的有年輕學子帶來的火花。

圖片來源:郝秀慧負責人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榮光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