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三重一村 | 中壢大觀園 | 新竹六燃忠貞新村 | 左營建業新村 | 宜蘭化龍一村
北投中心新村 | 龜山憲光二村 | 霧峰光復新村 | 虎尾建國一村 | 鳳山黃埔新村

✸ 訪談QA
Q1:隨著時間進程而改變,貴單位在虎尾建國眷村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談協會之前,我先簡單將虎尾眷村前期分成3個部分來說明:
(1) 搬離與荒廢
虎尾眷村在1970-1980年就開始陸續有人搬離,直到2006年(民95),最後一戶人家才搬離眷村。也因為當時許多二代帶著父母離開,村內的小朋友逐年減少,像是虎尾建國二村內的空軍幼兒園就成了最早荒廢的地方。

(2) 全臺眷村保存成功後的產物
虎尾眷村保存行動過程中,我認為有2個幸運點:
1.眷村先進的努力,才有虎尾眷村的保存
眷村保存前期有空軍三重一村、北投中心新村的力爭保存,再加上董俊仁先生與各前輩先進在文建會(現文化部)及國防部當中周旋,才讓虎尾眷村的抵抗與受阻力道減小。因為大家知道虎尾眷村是有價值的。
2.非都市計畫區
虎尾眷村位在非都市計畫區,沒有開發壓力,所以一、二村並沒有其他眷村那樣的急迫性,也才有機會保存。另一個全臺灣非都市計畫區的眷村案例就是北投中心新村,但目前中心新村已經移轉完成,虎尾還沒。

(3) 雲林科技大學團隊
雲科團隊於2007年(民96)因文建會(今文化部)推動「全國未改建眷村文化潛力發掘普查計畫」,開始有一系列的虎尾眷眷村的田野調查,也引動了後續的眷村保存行動。
2007年(民96),雲科團隊在執行「全國未改建眷村文化潛力發掘普查計畫」時,當時協會其實尚未成立。
最一開始是雲科團隊在做調查,然而在大量田調的過程中,意外得知「後壁寮遷村」的故事,團隊分責人就去找了高丹華女士,表示「後壁寮遷村」這段記憶需要被記錄、保存下來。同時雲科團隊也找了當時還在雲科就讀的陳小雅小姐畫12張插畫,但是小雅認為應該要畫成漫畫,所以才有了「風中的黑籽菜」這本漫畫的誕生。
就在漫畫快完成時,高女士認為虎尾眷村保存過程中,還是要有眷村人的加入,才透過建國二村的梁女士引薦參加全省空小校友會的會議,進而認識了協會的理事長-魯紜湘女士(魯姐)。當時魯姐還在台北的出版社工作,是高女士跟魯姐說虎尾眷村保存機率很高,且魯姐父親在搬出眷村之後心情不好,才讓魯姐決定回來做保存工作,並且成立虎尾眷村再造協會。

協會成立時是2009年(民98),算是保存運動的中期加入。而我是2013年(102)9月開始在眷村活動,隔年才加入協會。我認為協會一開始是以虎尾眷村保存作為第一位,並且試圖讓虎尾眷村變成可以幫助社會的地方。接著2015年(民104)在虎尾眷村保留成功後,協會轉為肩負挖掘地方文史、監督地方文史的角色,也因為了解這些過去,加上史料開始完整了,在去年2020年(民109)協會則再轉型,成為能夠文化研究及轉譯的角色。
Q2:協會在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分別是做些什麼,接下來的工作計畫為何?
協會成立至今除了上一題所提到的保存行動,當前以及接下來的工作分做2個部分來說明:
(1) 歷史內容調查、考證與轉譯

2015年(民104)虎尾眷村成功登錄文化資產,同年我透過一個青年工作營認識陳小雅,在後來頻繁的接觸後,才討論到「四個初夏的藍天」這本漫畫,而這個故事早在2010年(民99)就有這個構想。但當時小雅透過自己跑田野調查,所聽聞到的口述故事,都停在民間傳說,缺少了嚴謹的文史考證,以至於被出版社退件。
直到後來,小雅決定要投入CCC創作集這個對於歷史的考證非常注重的漫畫平台,才來跟協會討論文史資料的部分。我們才陸續透過各種文史資料的出土、對照、考證,將當時聽聞到的故事去做比對等等,逐步拼湊出真實的樣貌,也讓口述歷史不再只是民間傳說,而是扎實的資料佐證。
也因為「風中的黑籽菜」以及「四個初夏的藍天」的創作,協會在歷史內容的調查與考證非常投入、也非常嚴謹,就是想將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記憶用漫畫這個媒材,讓更多人知道。


(2) 文化本質與商業化的重要
協會商業的第一步就是幫助眷村媽媽做「眷菜廚房」,這是最具象又是可以直接達成的。但是文化與商業結合並不是一蹴可成的,它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磨合。但不論如何,「文化的本質」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商業化後的東西很容易像現在的文創商品,只剩文化的符號。


記得當時青年工作營第一屆,這些的青年來自全臺灣,理事長看到很多年輕人,很開心說:「你們就像是當初大江南北逃難的人一樣,大家來自臺灣各地,這就是眷村。」我覺得這段話很有意思,組成上跟眷村上很類似的一群人,很克難的集合在這裡,我認為這是眷村本質。
文化與商業行為是不可分開的,這是肯定的,也是我們目前再摸索的。如何真實的把眷村文化內容去做商業化,正是我們下一個階段再努力的。
Q3:在執行中是否有遇到困難或有趣的事?
為什麼不在意過去曾住過這個眷村的眷戶,這是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
為什麼大家覺得眷舍很有價值,但卻不在意眷村人?
我能理解眷村人當中有部分的人性格很強烈,較不容易溝通。但是在文化保存行動下,如何去對接過去與未來,我認為這個對接的角色很重要。具體一點來說,因為過去與現代的語言已經不相同,所以原住戶與公部門的對接就顯得很困難。但是,不能因此而放棄文化內容,這是我覺得虎尾眷村目前最堅持的事情。也因此,我決定投入文資教育,希望小朋友們未來進到一個歷史空間、場域,能去好奇、詢問這些歷史場域的過去,讓他們從小對文資及歷史內容有感。


Q4:對於現階段眷村空間保存與活化,有什麼想法或看法?
學會尊重對方,對方才會尊重你,我覺得對空間也是。
我有個感性的看法,就是「至少不要讓眷村人認不出他們家在哪裡」。因為我的大學老師跟我說,文化資產保存下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成為地標,當這個城市快速變動的時候,人的心會生病,因為找不到自己的過去在哪裡,我們會感到慌張,當看到熟悉的事物,人們的心靈會感到安心、穩定,文化資產就是要成為這個穩定人心的路標。套進眷村的邏輯,就是要讓曾經住在這裡的人,可以認得出他家在哪裡。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目前可以努力保留的是,眷二代對於場所的記憶。我認為再過二十年,眷村就沒有真正的眷村人了。所以要趁當下,我們可以透過眷二代提供的對於空間的界定,去做所有的保存活化,即使二十年後做的事情跟眷村沒有關係,但至少是眷村人認得出來的空間。當眷二代帶著他們的家人來到眷村,還能夠認得出來家在哪裡,這樣就足夠了。
我對於眷村保存的底線就是這樣,要帶著過去往前走。
圖片來源:李依倪專案經理、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文化保溫瓶Facebook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榮光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