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三重一村 | 中壢大觀園 | 新竹六燃忠貞新村 | 左營建業新村 | 宜蘭化龍一村
北投中心新村 | 龜山憲光二村 | 霧峰光復新村 | 虎尾建國一村 | 鳳山黃埔新村

✸ 訪談QA
Q1:當初怎麼會想投入「以住代護」計畫?
一開始是透過朋友才知道「黃埔新村」有空間可以提供民眾申請進駐,不用租金,但是要幫老眷舍做修復。對於身為木工背景的我來說,除了感到新鮮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修復木造老屋。
了解「以住代護」的相關政策後,就決定去提計畫。起初提了第3期跟第4期,都是書審通過,但是到了面審階段就落選,我們自己在想應該是當時的提案剛好不是政府要的,我們也沒有提其他眷舍備案,所以就落選。
在第5期全民修屋開始後,我們繼續提計畫,並且重新思考除了寫修復以及一些社區、眷村回饋提案外,也決定選用台灣的木材來修復台灣的歷史建築物,讓修復工程本身減少碳足跡。
而特別選擇黃埔新村東三巷101號這棟房舍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當時破損非常嚴重;第二,是因為這裡曾經是誠正國小第一任校長王景佑校長以及孫立人將軍妹妹孫菊人老師的住處,在整個歷史脈絡上是有意義的。

Q2:隨著時間進程而改變,貴單位在高雄黃埔新村中扮演什麼角色?
SOHO工房其實在進駐黃埔新村至今,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1) 想把房子修好,傳承給下一代。
起初SOHO工房並不是最一開始就想成立的單位,當初只是純粹的想要進到這個場域裡協助修繕眷舍,並且把它修好傳承給下一代,非常單純的想法。
在修復的過程中,時常會有眷村的長輩回到眷村裡走走,並且與我分享過往居住過的記憶、喜愛的地方、曾經修補過眷舍的哪個空間等故事,這讓我非常感動,同時感受到人民在修復房子時,並不是像政府規劃設計的一個模子去修,是有機的。所以,我希望能將歷史脈絡及價值體現出來,就將空間修復且營造出四個時期:日治時期、閩南時期、國民政府來台與閩南人融合的眷村時期以及到現在的眷村保存修復時期。就是希望透過SOHO工房修復空間,讓來眷村的民眾可以感受到不同時期的人住在這個環境裡所產生的不同氛圍、及生活,並且讓眷舍本身說故事。

(2) 透過活動、讓更多人體驗,並且帶走一些什麼。
我們這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單位,因「以住代護」計畫進駐這個場域,透過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生活紋理,加上左鄰右舍的守望相助,自然而然的凝聚成類似早期眷村人的生活樣貌,這個部分我認為「它」非常有價值,是藉由許多人累積出來的。所以,為了讓更多人能體驗不同單位在眷舍裡的生活點滴,我們必續透過辦理很多活動,讓更多民眾一起來感受走進眷村場域、空間裡所創造的無形連結。
同時,為了延續活動所帶來的感受,我們決定開發一些文創商品或紀念商品,類似伴手禮,讓民眾可以在未來因商品而勾起曾經在黃埔新村的記憶。(文創商品的部分)運用高雄特有的陸海空三軍眷村做延伸,使用不同軍種顏色的毛巾,並且幫它做車標,讓原本的產物賦予它一個新的價值。

(3) 把歷史、文化軌跡與脈絡傳達給更多民眾
我們在眷舍修復後期就入住在工地裡,直到眷舍完成後為傳承眷村文化而成立SOHO工房開始維運,我們時常當看到有民眾在村裡閒逛時,就會邀請他們來,lâi gún tau tsē(來我們家坐)、lâi gún tau lim tê(來我們家喝茶)。因為一般來說,遊客會不敢隨意進去眷舍,但如果你邀請,他們會想要進來看,好奇以住代護現在被經營得怎麼樣。所以我們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一間導覽的店也好、遊客中心也罷,加上位處村子的中心,村內也沒有其他可坐下休息或對話場域,所以大家也就都會把民眾引導過來,當時我們提供無償的導覽服務,有時候鄰居靜織坊的負責人靜枝姊及四巷王大哥,也會過來幫忙。
然而,雖然我們提供導覽,但其實不是為了導覽而做,而是認為必須要讓更多的歷史、文化軌跡、整個村發展至今的脈絡,甚至以住代護的政策、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讓民眾知道。所以,SOHO工房在這裡的角色,可能就是一個把資訊傳達給民眾的一個類似服務中心這樣子。

Q3:看到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的住戶之間有蠻多互動,想知道其他住戶在當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是如何串聯起來的?
以住代護第3期時,我就有在這場域裡觀察。到第5期進來後,前面1-4期的進駐者人還在。一直以來,這群透過以住代護進駐的住民都非常努力推活動,在沒有資金的狀況下,持續默默地推,當時還在修屋中的我,看得很心疼。對我來說辦理活動必須持續的有火花累積,而火花的產生就必須透過費用與人力辦理,才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火花的燦爛與過程的感動,所以我也投了我畢生的積蓄在黃埔新村。也因為如此,這些投入的累積,鄰居們也都會看在眼裡,知道書豪時常帶民眾在村子導覽。所以當要在額外策畫村內比較大的活動時,就會開始邀請以及拜託其他住戶一同來協助參與,像是活動行前工作、裝燈、載水等等。甚至有更多想法的時候,就會邀請村民一人一菜一起來我家吃飯,邊吃邊討論活動如何執行。也因為知道村內每個人的長才,所以彼此就會討論誰負責什麼工作,到後來村內工作就會自然有人認領。因為在這場域裡,村內夥伴常看我導覽,而我也將這過程分享給其他有興趣導覽的夥伴一起討論,自然而然也就會導覽了,對於村子的歷史價值與意義都能侃侃而談,而辦活動時每個人也在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Q4:在執行中是否有遇到困難或有趣的事?
有兩個部分可以分享
(1) 期待建立「汰劣留良」的審查機制、開啟更多眷舍修復
當初進駐時我們就清楚知道簽約的年限,因此,我們也沒有人爭取延長,假設這些眷舍被進駐的人佔為已有,我也覺得不合理。所以,我們想是建議並且爭取建立審查機制,讓好的住戶繼續協助政府維護房舍。因為,當以住代護的住戶透過修復及經營把一個眷舍整理好,發了芽,但卻因年限一到,換了一組新的住戶進來,會因每個人的想法,就重新裝潢整理,我認為對於房舍來說其實多少會有影響。
所以提出三個建議:
1.將目前尚未修復的眷舍有條件開放出來,給更多新的有志者投入。
2.賦予進駐住戶責任,例如一個月需配合文化傳承導覽或空間開放幾次、場域活動辦理、空間維護等等公私協力。
3.建立以住代護進駐審查機制,讓對於眷舍及場域等有投入時間與金錢熱血的優良住戶,有機會再重新提案時優先考慮或加分,或合約年份後續擴充等。
(2) 場域申請機制與規範
目前以住代護住戶簽約的範圍都是眷舍與庭院,以SOHO工房來說,內外加起來約96坪,我們只能夠使用這樣的範圍。但是為了讓更多遊客能體驗整個黃埔新村,活動整體行銷必須將場域拉到眷舍外的場地去使用。例如辦整個村子的活動,但是因為眷舍外的空間屬於國防部,所以,建議住戶、市府及國防部是否可以建置一個對話平台,滾動式討論申請機制與規範,讓整體眷村能量能夠凝聚,而不是單戶單戶各自執行。
Q5:目前您進駐時間已剩一年時間,您有什麼規劃或行動嗎?
以SOHO工房來說,我們未來這一年就是要不斷地辦活動讓場域被更多人看見。我認為整個村子好,其他的住戶就會跟著變好,如果只有個人好,比較難快速輻射、擴展到周圍,帶動大家一起往前。那如果我們讓大家都覺得這個大餅好吃,那大家就都會一起,甚至芝麻都不會放過。
另外,110年我們成立了「高雄市在地創生協會」,主要是認為我們是以住代護計畫第一線的實際體驗者,透過村民串聯與政府對話,就這個「以住代護」方案在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調整、改進,好的留下來、不好的我們可以調整。建業新村在109年則創立了「全國眷村保存與再生協會」,105年岡山醒村、樂群村成立「岡山眷村文化協會」,成立協會主要是希望能透過非營利組織發聲或是申請補助,除了將進駐的建議回饋給政府外,也希望大家能夠因為協會而凝聚在一起,甚至藉由協會申請經費舉辦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已住代護住民的活力,也能透過協會申請計畫聘請專案人力協助眷村保存與再生的運作,以及更多對於地方文史蒐集及相關規劃。

Q6:對於現階段眷村空間保存與活化,有什麼想法或看法?
覺得現在在做的眷村文化保存,會跳脫早期的眷一、二代保存的模式。在過往累積的基礎上,營造比較接近當代年輕人喜愛的場域空間,畢竟眷村文化要需要透過眷村耆老傳承給中青代及新生代。我認為我們在操作時,看到的是未來傳承的這件事,而不是只是侷限在過往的歷史脈絡,是要透過過去、現在到未來,把這個進行式一直往前一直推進。

圖片來源:楊書豪設計總監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 榮光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