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東部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文化發展科-黃蘭燕科長特地前來討論,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能夠了解東部眷村,以及眷村與海洋議題的連結。也盼望眷資中心能夠與各地眷村有些連結以及交流、研究,並且更重要的是推廣給沒有眷村經驗的下一個世代。
『歷史沒書寫下來就會被遺忘,像是從沒存在過一樣。』
黃科長引言時分享了一位在桃園的爺爺提及他深藏已久的故事-「大陳游擊隊秘密任務以及24人金蘭帖」的故事。
由於是秘密任務,故不被政府承認,且國民政府從大陳島撤退至今也已過很久,當時執行秘密任務的24人當中也僅剩他1人在世。所以他非常感謝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計畫,讓他們有機會被記下來,要不然他與23位已逝同袍像是從沒存在過一樣。
藉由上述的故事分享,科長盼望中心能夠連結更多眷村夥伴、資源,並且針對全國眷村做全盤的了解,除了將這些各地眷村故事、資料紀錄、建檔,盡可能讓這些人物、故事被記下來,更重要的是推廣眷村文化給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
此次短講人我們邀請到《旗津的大陳新村:歷史變遷與認同》作者-周秀慧女士來與我們分享他所研究的旗津大陳人。
一開始周小姐先與大家分享她因社大導覽而開啟了認識這個族群的契機,其中她提到:『當時社大導覽介紹旗津的蔣公廟,又因蔣公的信仰為基督信仰,可是蔣公廟卻是拿「香」供奉蔣公,尤其旗津還有兩間(大房子的蔣公感恩堂與小房子的蔣公報恩觀)。』進而引發她對於大陳研究的問題意識。
『與海洋共生的島民』
全台有35個大陳新村(大陳義胞),他們都來自浙江外海的各島島民。
大陳島位於浙江台州灣外,台州列嶼大大小小共有97個(如一江山島、漁山島、上下大陳島等),為浙閩粵交通咽喉,控制海域跟航道,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並且大多居民都是從福建浙江移民過去。 由於各島上大部分是岩石地質,土地不肥沃,只能種地瓜吃,故大多農產品皆從浙江海運過去。也因地形地質關係,近海有許多漁獲可捕撈,所以大多居民皆以漁業、港口工作維生。
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於1949年撤退來台,大陳島成為反共堡壘。並於1951至1955年國民政府在大陳做很多軍事建設與民生建設,當時居民表示以前戰爭時在大陳都可以看到一江山砲火的樣子,非常很可怕。
『跳船、跳機,再移民』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也開是安置這些與政府一起來台的大陳義胞,其中周小姐研究的就是高雄旗津的實踐新村。實踐新村內有分大小房子區域:大房子(一戶五六口);小房子(一戶四口以下),其中平均每個人生活空間只有一坪多。而與眷村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陳人是「土地所有權」與「居住所有權」都有,而眷村則只有居住權,並沒有土地所有權。
來台生活後,眼看回鄉無望,在地方生存困難(旗津大陳人大多為碼頭工人,故又稱碼頭工人的新村)。旗津大陳人開始透過跳船、跳機等「合法入境、非法居留」的方式到美國討生活,經營存錢開餐館。到後來因原有的路徑沒了,就開始有第三國跳機、甚至透過旅遊脫隊來留在美國。
不過至今許多大陳人都還是會回台灣參與旗津大陳人的重要活動,如:中元節的薑茶麵、折金元寶、燒庫屋庫錢(很細緻,還有地契與鎖等),或是婚喪喜慶一定會開桌打麻將,不論觀音聖誕、或是到辦理喪事都會打麻將等。
其中周小姐提到大陳人在拜阮弼將軍、漁師大神時,原鄉習俗中是一定要拜豬頭,插一把刀並抹鹽。講到這邊富岡新村的柯理事長則回饋說,之前在土城生活時,當時因輪到他當爐主,他就照原鄉習俗拜豬頭,結果被當地居民說,怎麼會拜豬頭,拜豬頭不行啦,人過世才拜豬頭。可見民俗信仰還是有許多細節上的差異。
最後周小姐說他有一個夢想藍圖,就是透過活化現有無人居住的小房子,讓政府透過獎勵方法與地方合作,並還原當時場景、歷史故事、培養耆老導覽員、且推廣大陳美食,試圖透過創造文化財,讓旗津更有觀光吸引力。
『除了1949年,1945年第一批來台軍民也可研究。』
來自高雄岡山二高村,現居台東的呂先生與大家分享兒時記憶。
延續論壇一開始所提到,呂先生說因為蔣公信基督教,許多高階軍官皆信仰基督教,而他們士官兵則是信仰天主教,則是因為天主教的福利較好。後來提到眷改,並表示當時父親是很開心,因為終於有自己的房子了,因為早年眷村生活很苦,也沒有自己的家。最後,呂先生語重心長的說,許多軍人現在幾乎不在乎眷村,只有選舉才會政治動員,現在眷村文化已很難保存。
另外他還提到太太的父母是1945年來台與日軍交接的人,希望眷資中心除了1949年後的田調,也能針對1945年第一批來台的人做深入的了解。
【眷村實驗室 眷村feat.海 直播影片】
延伸閱讀:旗津的大陳新村-歷史變遷與認同
10/24 眷村feat.海-台東場 有 “ 1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