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創眷永-邁向大學與社區共創共好培力之路

▎作者:黃琬雯

.「元創眷永」USR HUB主持人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在生活場域中探索美與文化,在人的連結中創造地方的價值
馬祖新村過去是聚落,現在是文創園區,未來是連結我們的「家」⋯⋯

▎走進馬村

  2014年初次來到馬祖新村參訪,當時有一半以上的眷舍還是雜草蔓生的廢墟,駐村藝術家正在缺少屋頂的眷舍裡展出作品。而原住戶胡明貴爺爺(馬村之寶)在馬村13號展出「吐納而就」書法展,他懷著湖南鄉音,熱情地招呼我們一群師生⋯⋯恍惚間我們又回到眷村時期人與人間的關係如同家人一般的親近與友好。之後的10年間,元智藝設系的學生在不同時期的馬村進行了現地創作、設計昆蟲攤車參與潮市集、在馬村公園進行秋日野餐比賽、測繪眷舍、訪談職人分析經營策略⋯⋯馬村的文化、建築和自然環境深深吸引我們在教學和創作上做不同的嘗試和探索。疫情期間,馬村少了遊客,卻充滿著熱鬧的蟬鳴鳥聲,我們突發奇想,若能夠在馬村有個基地能夠進行社區工作,以及學生創作和展覽的空間,該有多好呢!

▎元創眷永USR HUB@馬村八號

  在走訪民間、園區職人和文化局之後,釐清馬村發展為文創園區的優勢與限制,反覆討論與修正計畫提案,「元創眷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共創培力基地」終於在2022年2月進駐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的八號眷舍。設立此基地的初心,是想要塑造一個大學校園之外的學習場域,提供學生進入社區、眷村等歷史場域與居民和園區職人共學共創的機會。進駐初期因為疫情嚴峻,比較難讓民眾走入園區參與工作坊等社區活動,但有賴龍德里邱里長、馬村志工和熱情鄰居的幫助和支持,元創眷永漸漸地被居民和職人夥伴接受與接納,成為元智大學第一個校外USR HUB之工作基地,以跨域學習的態度走入社區,加強與職人和文化產業的連結,並推動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

  元創眷永的經營以「A社區參與共創、B職人串連共好、C地方青創培力」三個主軸為目標,每個主軸之下有4個子計畫,參與對象一致且活動連續,但不同主軸的子計畫也橫向串連彼此關聯,共12個子計畫。跨越了世代、文化背景和專業領域,不同的社群透過這個交流平台被連結起來。在基地開幕之前的籌備期,胡爺爺常常來到八號找我們談天,他也為「元創眷永」題字,基地logo和文宣上因為有胡爺爺的題字,變得更有意義和生命力。我們邀請他在居民技能交換工作坊教大家寫書法,他也常常從家裡搬來大量的作品與我們分享,但他對「眷永」兩字很在意⋯⋯我們解釋道:「這並不是要永遠保存眷村的建築,而是期待眷村的精神能被年輕世代傳承,並永續經營喔!」

元X眷:社區參與共創

▎「社區工作坊」由誰來擔任講師呢?

  社區參與和藝術共創是藝設系教學上的特色,也是我們進駐馬村之後主要的工作內容。我們觀察到在馬祖新村轉型為文創園區之後,社區與園區雖然緊鄰著,但似乎沒有交流互動,居民也不知道園區舉辦的活動,加上疫情的影響,園區關閉,沒有遊客,職人店家面臨經營的危機,所以我們以「共創」的理念來邀請園區職人擔任工作坊講師,稱為「馬村學堂」。以往社區工作坊都是手藝精湛的學生來擔任講師,但在馬村學堂裡,學生是規劃者的角色,他們要主動訪問所有的店家,了解每位職人的專長與可以提供的工作坊內容。另外是預算的控制,他們與職人溝通,在有限的預算內分配好材料、講師費和餐飲雜支等。共創過程中,職人詳細的工作計畫書和敬業態度確實對學生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學生也把職人設計的成品加入更多眷村的元素,譬如:眷村色彩、建築元素、磁磚單元、馬村常見的植物、昆蟲與動物等,讓參與民眾更能透過工作坊的體驗來認識馬村的建築、質感與自然生態。

  以層景質感相框工作坊為例,半隻羊立體書職人葉老師替工作坊設計了三款精緻的紙相框,最後學生選定以眷村故事館入口大門的建築樣式為主體框架的方形相框,並印製了很多馬村常見的質感貼紙,包括磚石、磁磚、花草與動物昆蟲等,讓居民在貼上自己帶來的老照片之後,還能用貼紙裝飾與拼貼出自己喜愛的眷舍立面 ; 相框背面則是繪畫專長的學生教導居民用蠟筆畫畫出家人或寵物,一個相框工作坊包含三項美感技術:繪畫、拼貼和立體相框組構,所以居民花了三個多小時才陸續完成作品(2.0版本與給高中生的線上美感課程,背面簡化為乾燥花的製作),但從工作坊問卷得知,大部分的學員雖然覺得有難度,但都玩得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回到家之後也很開心與家人展現工作坊的成果。完成作品後,我們讓大家輪流分享自己帶來的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有人分享自己兒子的結婚照、有人分享自己年輕時頂著龐克頭騎野狼機車的帥照、也有人分享自己爸媽年輕時的照片⋯⋯在馬村學堂不但能夠學習到美感技術與生活美學,也能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與故事。

  「馬村學堂」受到居民好評之後,我們漸漸地與學員熟悉,知道她們的興趣專長,所以衍生出邀請居民輪流擔任講師的想法。「社區技能交換工作坊」第一位講師當然是胡爺爺,雖然他常常開書法展,也精通各種字體,卻是第一次教書法,所以第一堂課比較像是「胡爺爺講故事」,學習效果不太好。元智團隊花了一番工夫與爺爺溝通,尋找適合初學者的字帖,減少學員人數,讓大家從習字基礎握筆開始學習,也重新規劃課程內容。第二堂課才漸入佳境,參與的學員也給我們很好的回饋,居民感受到元智團隊的用心,以及胡爺爺的個人魅力,漸漸地了解元創眷永舉辦的社區工作坊的目的和方式確實不同以往他們所經驗的DIY社區工作坊。

  這群初期參與工作坊的居民媽媽,後來都成為技能交換工作坊中最受歡迎的講師,花藝課程的惠芳老師、拼布課程的群芳老師、編織課程的素燕和愛鈴老師,以及纏繞畫與書法專精的秋然老師。她們原本只是素人藝術家,願意把自己所喜愛的手工藝或藝術分享給他人,在這樣輪流當講師的共學機制之下,大家都是平等和自由地學習和分享,學員們開始主動教導和幫助他人,或是提供點心共食,每週五下午的社區工作坊變成她們一週最期待的日子,而元創眷永成為她們可以暫時放下家務,跟朋友聊天、一同做手作、吃點心,並分享各種生活資訊、美感技術的交流平台。

參與「眷永美展和馬村市集」,居民也可以是藝術家

  馬祖新村從轉型為文創園區之後,就固定一個月辦理一次「馬村市集」,可惜的是市集販售的產品大都與其他市集重複,也少有眷村特色。初次參與市集的學生根本無商品可販售,於是跟居民募集了二手書和二手衣、手作點心,想以「以物易物」「交換故事」等無成本的經營方式來吸引遊客,但適逢雨天來客不多,結果是不敷成本。正當我們苦思要在市集販售什麼才能吸引人氣之時,擔任拼布工作坊講師的群芳老師覺得大家的作品還不錯,可以量產一起參加「馬村聖誕市集」,這個提議獲得多數學員的支持,在市集開辦前兩週,學員們每天都來元創眷永加班製作市集要販售的聖誕小物,也因為要賣得好價錢,拼布老師加課指導大家把作品修得更完整和完美,學員們大都是退休的主婦,但她們主動將每件產品拍照、編號再製成表格,也自發地輪流排班來擔任攤位店長。市集當天每位美麗的店長都穿得很聖誕風,吸引很多遊客和朋友家人圍觀購買,最後的收入也令我們很驚奇的好,這次參與市集的成功,為學員們帶來信心,接著一起規劃辦理她們在社區工作坊中的作品成果展「眷永美展」

  「眷永美展」是學員們參與社區工作坊的作品成果展,每半年舉行一次,根據工作坊的作品分類展示在不同的展間,從書法、花藝、拼布、梭織、鉤針編織、繪畫等基礎課程,到高階的手作小物,每次都會有參觀的民眾問到「這些有在賣嗎?」布展的方式一開始是學生幫忙佈置和宣傳,後來轉變成參與學員會聚在ㄧ起討論要如何加強作品,要如何佈置?也有很多學員自發地再製作新作品來展出。在展覽開幕時,學員們一進入展間都非常興奮,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在工作坊的作品能夠這麼美的被呈現出來,居民的訪談和參與心得,也被展現在作品旁邊。特意安排每位學員能參與導覽作品,當她們自信又大方地拿著麥克風向民眾解說作品理念和製作過程時,真的很令人感動。有一次基地內同時有年輕藝術家的「新星藝展」和居民的「眷永美展」同時開幕,作品導覽時,年輕的當代藝術家跟居民阿嬤解釋抽象畫和錄像作品的概念,阿嬤參展人跟孫子輩的藝術家解說老照片的故事和作品如何完成的過程⋯⋯原本不可能相遇的社群藉由元創眷永這個平台有了奇妙的連繫與對話。

  居民透過參與社區工作坊學習到的不單是生活工藝,也重新看見眷村建築和環境生態的美,居民從消費者轉變為參展藝術家、美麗手作的創作者、展覽與市集的企劃與策展人⋯⋯她們重拾對自身的信心和美感的探索,也提升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並結交年輕世代的朋友,讓自己更健康更有創意,並開啟「第三人生」的想像。

元X創:職人串連共好

  元智藝管所的學生在走訪馬村職人後發現,進駐的職人店家都非常具有創意和實力,但較缺乏交流和合作的機制,需要將資源整合以彼此增益,透過陪伴和共學,建立互助與合作的共好機制,並共同開發馬村的創意產品。團隊除了在馬村學堂和技能交換工作坊共同開發了一些具有潛力的手作產品,也透過課程設計將學生的創意、馬村印象和數位印花技術結合,創造符合馬村店家需求和特色的各種文創產品。以下舉「設計史」課程為例,來說明史論知識如何應用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上,使設計的變化更為豐富,也與眷村的建築語彙和質感色彩產生關連。

袋走馬村」文創小物的參數式設計

  一般的史論課程通常以背誦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或學習方法,但卻與創作或應用沒有連結,影響學習成效和熱誠。馬祖新村文創園區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場域體驗,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和想像。課程的安排是期初學生到訪馬村,觀察眷舍空間、建築語彙(磁磚、花漏窗)、採集色彩質感、自然環境與生物等素材,作為期末「袋走馬村」設計創作的基礎,另外是對於園區職人所提供的服務、商品特色的分析。期中之後,到數位印花工廠參觀,了解數位印花製成的過程和檔案送件之方法,日後整合課堂上學習到的設計史知識和設計方法,融合以下四種設計參數(設計史風格 X 馬村印象 X 店家需求 X 數位印花技術)來發展具原創性的馬村小物。期末「袋走馬村」發表會,邀請到灣得文創的設計總監,與藝管所服裝專業的研究生給予同學意見和指導。最後在元創眷永回顧展《REBIRTH – Atelier Original review exhibition》中展出,與社區工作坊居民手作的產品作ㄧ對照,數位印花快速製成vs.手工客製的獨ㄧ性,兩者都能詮釋眷村文化與地方庶民美學,去回應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

元X永:地方青創培力

  前兩個主軸都是以不同族群的交流和合作,來展開各種可能性,但「地方青創培力」談的是被保留的眷村如何吸引年輕世代走進來,啟發或提供他們做什麼事?而年輕人的創意與眼光如何突破眷村的刻板印象和歷史框架,讓空間的利用和可能的活動超越想像,而達到眷村永續發展的目的。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規劃了馬村1-3號三連棟的空間為實驗性的「馬村藝廊」,提供給學校團體或藝文單位為展演的舞台,陽光透過樹蔭灑落在斑駁的磚牆上,壁癌的圖案渾然天成⋯⋯過去有不少藝術家和策展人都被榕樹與建築共生的廢墟美學和眷村懷舊氛圍所感動,在這樣融合歷史與自然的場域裡現地創作是很特殊的經驗。

替代空間中的現地創作,開啟了世代對話的機會

  這兩年,元智藝設系的老師帶著學生在不同的創作課程中,從藝術與設計的角度來與這些眷舍對話。王弘志老師帶著大ㄧ新生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馬村的各個角落速寫紀錄,最後在馬村藝廊展出成果展「記敘穿越 NARRATIVE CROSSING」,三連棟穿越了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創作記敘場域的過去和未來的想像,參觀的民眾透過學生的作品,一起探索馬村穿越世代與空間的看見。大二設計創作課程成果展「寄居共生Between Sojourn and Symbiosis」主要以「人居生活」為基礎,發展各種尺度和設計想像的操作和練習,並以空間裝置、家具或建築介面設計來表現潛意識(設計概念concept)、物關係(材料與構造material)、仿生設計(生物形態擬仿form)、有機構築(動態結構系統time)等四個設計面向的議題。大二藝術創作成果展「在場正名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呈現藝術與設計跨域學習的多樣性和創造力,而作品與場域、作品和作品、作品與人之間,又隱約存在著複雜的對話關係,這些年輕的創作者透過作品,為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正名。

圖 11:王弘志老師指導大ㄧ學生在馬村速寫眷舍空間,並於馬村藝廊展出現地創作展「記敘穿越」。
圖 12:大二設計創作課程成果展「寄居共生Between Sojourn and Symbiosis」主要以「人居生活」為基礎,發展各種尺度和設計想像的操作,並以空間裝置、家具設計呈現。

  除了馬村藝廊大型聯展之外,在元創眷永(馬村八號)內也規劃了三個展間給優秀系友和在學學生辦理個展或雙個展,以培育桃園在地藝術與設計人才,稱為「新星藝展」。參展藝術家的年齡在30歲上下,在這樣具有歷史感與時間性的眷舍裡,他們以多元的媒材來回應與眷村、臺灣歷史脈絡、政治、文化、空間、建築、語言、親情⋯⋯等議題。「新星藝展」第一檔開幕展是無言花生 Speechless Happens|錢畇竹|陳瑜辰|雙個展,兩位優秀的系友分別以錄像(聲音裝置)和現地創作(空間裝置)來詮釋他們的看見。藝術家錢畇竹探究臺灣過往時空背景下語言政策的脈絡,以自身憑空捏造、揣摩出的臺語親自口述1986年因「國語運動」間接造成的「蔭土豆事件」悲劇,以慰藉過往逝去的靈魂;而藝術家陳瑜辰則以每次自都市回到鄉間老家的生命經驗出發,現地製作沈浸式的空間裝置,投射出自身試圖越過與長輩語言隔閡的交流維度,因而去凝視乘載時間與家族記憶的古厝,提供觀眾相同而浪漫的觀看視角。

  兩位創作者雖以迥異的方法創作,卻恰恰皆指向「無言」這個主題。有「無共同語言」導致的歷史慘案;又或者因隔閡而產出「非語言性交流」的沈默凝視。錢畇竹的「祢們聽見了嗎?」不斷重複播放錯誤的台語,提醒我們注意隔牆頂部是開放的,在眷村裡是沒有秘密與隱私的,陳瑜辰的「平靜如海」,利用人工光源來強化眷舍被忽略的地板粗糙的質感,以及屋架結構的美。透過聲音和明暗來暗示這些老屋建築的細節與現代住宅的對比,間接地喚起自身過往對老宅、祖屋的空間記憶。過去的無語或無法溝通,透過藝術介入眷舍這個歷史場域,而達到溝通對話,甚至是關係的修復,也讓我們重新看見眷舍隱藏的魅力與細微之處。

透過共學共創培力,讓眷村成為活著的資產

  元創眷永USR HUB在不到兩年的時間(2022/02/14 ~ 2023/12/31),讓學生參與社區工作坊和馬村學堂與職人和居民「共學」,也透過現地創作、展覽、參與市集、開發產品與永續材料應用來進行「共創」。另外,藝設系跨域學習的教學特色,大學生以藝術介入和空間再造的手法,改造現有的「馬村藝廊」為藝術家駐村的各種方案。研究生也透過實際參與工作坊和展覽企劃執行來發展研究論文和藝術創作。各種跨越世代、文化背景、專業領域的社群在這平台交流、學習和合作,激發各種創作靈感,重新發現生活場域的美和連結。我們也從學生和居民共創的作品中,重新認識眷村空間與文化被轉譯為當代藝術和設計創作的可能性,增進對地方人文的關懷和土地的連結,以及大學與社區合作的機會。雖然元創眷永已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離駐馬村,但期盼其經營模式和經驗能開啟大學USR HUB的新頁,創造地方的新價值。


元創眷永Atelier Original
「元創眷永」為元智藝設系於馬村之共創培力基地,以社區參與、職人共好、青創培力為目標,在人的連結中共同創造地方新的價值。透過「馬村學堂」等社區工作坊聯繫居民、職人與學子,共同探索馬村的生活美學與眷村文化。「新星藝展」與Atelier Original展出青年藝術家創作、社會創新品牌與產學合作開發之成果。

FB | 元創眷永Atelier Original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051386311

發表留言

位置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138巷 (憲光二村) 行動電話 (03) 329-1588 電子郵件 mkvrc.2020@gmail.com 小時 開館日:每週二到週日09:30-12:00、13: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