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古蹟就是我們的教室,眷村空間的活化又有什麼新的可能性呢?」
全台軍眷村目前共有50處保存下來,當中不包含警公教職眷舍。
在各地眷村開始修復、活化,大面積眷村空間保存的過程中,我們期待過去提供眷屬居住的眷村,在不去脈絡的狀態下,是否在當代能透過不同的轉譯方式轉變成新的可能性,為地方注入新的活水。
例如:我們期望修復後的眷村空間為地方生活提供什麼樣的想像?是眷村文化文創/文化園區?還是賦予其社會責任,透過不同意義的空間進駐與地方議題串連?又或是如何在眷村保存與活化的過程中將不同社群、群體意見納入,以及如何讓文化場域與教育作連結?等等。希望能透過此場討論,開展出更多眷村空間活化的可能性。
此場次的對談我們預計邀請到蹲點萬華區南機場住宅區的一碼村吳婷婷共同創辦人、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陳正哲副教授,來與我們分享各自(萬華南機場、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原國軍帳務中心>、台南市重興社區<原自強新村、自治新村及慈光十三村>)的空間活化與社群連結的觀察與經驗。該場次主持人則邀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榮芳杰副教授,來與我們用文資經營及管理的角度切入,聊聊不同面相的空間駐村現場。






「眷村是活的,必須帶著過去寫現在,才有辦法讓未來的人知道」
榮芳杰老師強調,眷村是住宅,如果今天是工業遺產的話,就會讓樣貌保留在當時的樣子。但老師認為眷村則不是,他是生活的場域,他勢必會加入當代的東西,否則在一百年後往回看,發現作為住宅使用的眷村,全停在民國38年後的生活樣貌,是很怪的。
透過此場次的對談,我們發現,不管是一碼村、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或是嘉義舊監宿舍等,我們都是必先將空間、場域定位明確,並試圖用不同的方式讓民眾參與,結合地方的議題以及社區/群的能量,開展更呼應當代生活的眷村空間活化新的篇章。

—————————————————————-
【眷村實驗室 / 當人們再次移入:續寫眷村場域的未來性 直播影片】
延伸閱讀:
方寸之地.阿杰老師的文資角落
一碼 IMMA –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x 好窩聚空間實驗計畫
《這聲好啊!》EP.88 老厝新風景,老罔老,故事不得了!feat.陳正哲
一碼村——展開都市裡的一場溫柔革命